低年級的數(shù)學課尤其難上,不僅是因為課堂紀律、孩子的注意力難以掌控,同時也因為孩子們的各種習慣沒有養(yǎng)成,難以把課上得精彩。
關注學生的課堂習慣,低年級課堂常規(guī)的養(yǎng)成尤為重要。會聽、會說、會思考的好習慣,都需要老師平時多引導、勤訓練、常提醒、多實踐。
本文以幾個課堂教學實錄片斷為例,就課堂表達的缺憾發(fā)表自己的認識。
一、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
1.學生表達平臺的缺憾?!堕L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課堂教學片斷為例。
鏡頭一:
師出示教室平面圖,問:“你能找到其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嗎”?
生說。
師:“剛才同學們在找的時候,頭腦中肯定有長方形、正方形的樣子,下面就請同學們來說說長方形、正方形在你頭腦中的樣子?”
生無序地說、師適當指導后揭題。
多媒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圖,師:“仔細觀察,猜一猜,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具有哪些特點”?
鏡頭二:
鞏固練習第一環(huán)節(jié),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逐一判斷。
師:“7號圖形有些調(diào)皮,它躲在信封里,猜一猜它是什么圖形?”
師拉圖形,生猜。(最后結果:梯形)
感想一: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jīng)直觀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能熟練判斷一個圖形是否長方形、正方形,“在教室里找圖形”一環(huán)節(jié)證實了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已有一定的認識,只不過他們的發(fā)現(xiàn)還是零散的、無序的,不會用語言完整地表達?!扮R頭一”中,老師一再讓學生猜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學生的表達就顯得凌亂,教師步步引導,花費較多時間。
如果,取消鞏固練習中的“判斷”環(huán)節(jié),在找完教室里的長方形、正方形之后,再出示裝有圖形的信封讓學生猜一猜里面的圖形,效果可能就不一樣:
信封一:拉出一個尖角,猜一猜,說說理由。(要看角。)
信封二:1.拉出一個小長方形,猜一猜,說說理由。
2.拉出正方形,猜一猜,說說理由。
3.拉出整個梯形。(不僅看角,還要看邊。)
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有序表達的平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節(jié)課教學時間緊、內(nèi)容多的壓力。
2. 教師表達預設的缺憾
鏡頭三:
鞏固練習第二環(huán)節(jié):同桌兩人一組,任選一道任務,完成后交流。
1.拼:利用三角尺,拼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畫: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3.圍:在釘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鏡頭四:
一生上臺展示自己在釘子板上圍出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你能把圍出的長方形改成正方形嗎?”
生邊圍邊說,略顯慌亂。
之后,師幫助操作并介紹方法,因圍出的長方形較小、編繩較長,將長方形長縮短得到的正方形變成了圓形的編繩圈。
于是,老師重新圍了一個較大的長方形……
感想二:
課本中“想想做做”第一題: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再把圍成的長方形改成正方形。第二題:你能用兩幅同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嗎?
老師在設計時,一定是費了一番心思,把這兩題進行了整合,變成了具有選擇性的一題。
要是讓學生同桌活動或分組開展活動,按如下要求操作結果會怎樣呢?活動要求:
1.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說說是怎樣想的,圍成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2.將圍出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改成正方形(或一般的長方形),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這樣,不僅能增強活動的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還能引導他們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兩種圖形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便于學生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并且四個角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只不過,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而長方形只有對邊相等。同時,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時已經(jīng)有了準備,上臺展示會更自信,也就沒有了課堂上哪個尷尬的小插曲。
“課堂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一點不假。即使老師水平再高,課前準備再充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缺憾,才誘逼我們課后不斷地反思,不斷探索和改進,這不正是課堂藝術的魅力所在嗎?
二、從表達上開始反思
以《認識11-20各數(shù)》課堂教學片斷為例。
1.關注課堂表達。教學語言凝練、簡潔、樸實,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提問、銜接都很精準,比如:“如果1根小棒表示1個一,2根小棒表示幾個一?5根小棒呢?你擺的10根小棒表示幾個一?”,“同學們都擺了10個一,老師把它記下來。板書:(10個一)”,銜接的非常自然。再比如在擺出12根小棒時,老師追問:“你認為哪種擺法能看得很清楚?只看一眼就知道有12根?”,正因為有這樣精準、自然的課堂語言才使得整節(jié)課比較順暢,學生學得輕松。
關注學生認知特點,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習經(jīng)驗。在認識了一捆小棒有10根后,老師就引導強化“一捆有10根”,設計了“捆”和“拿”的環(huán)節(jié),比賽拿出“10根小棒”,進而更深入的意識到“一個10就是10個一”。這個概念強化好了,就為下面的拿12、十幾做好了鋪墊,同時初步滲透“十進制”的數(shù)學思想,有關“10”的數(shù)感有了熏陶,讓孩子潛移默化的意識到“一捆就有10根,10根就是10個一,10個一也就是一個10”。
老師在課堂上要通過“暗示”、“誘導”、“示范”把孩子的習慣訓練好。比如這些語言:“他捆好了,坐得真端正,老師知道了…他也坐直了,真好”,“她的是10根,你的呢?”,“老師也來學學看,我來擺,您來當老師評價一下…仔細看哦”,都有效的引導了孩子的操作,激勵孩子和老師互動,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高效的“動”起來。
2.用心預設表達。用心處理每個操作的細節(jié),這一節(jié)課學生的操作有“數(shù)”、“捆”、“擺”、“拿”,每一次都需要有序的引導才能操作的順利,謝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提出明確要求,操作中細心引導,及時的調(diào)整孩子的完成狀態(tài),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孩子,有進步的孩子。操作完成時又及時引導孩子把學具收起來,讓一年級的孩子“不凌亂”、“不慌張”,井然有序。
用心抓住每個師生互動的機會。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少,好動,老師總是積極的鼓勵、表揚,老師的關注面要廣,盡量提問、交流所有孩子。機智的引導,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按照老師擺法做,而是引導“有什么好的擺法,看得清楚的擺法,不要急”,再提問其他學生:“他的這種擺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認為太慢了,老師可以提示“你能不能也像他們一樣擺”。孩子最后終于擺對了,也就學會了。讓每一位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結語
學生由慢到快,由“不認可”到“認可”,學習的能力在成長。語言簡練、準確,教學環(huán)節(jié)才流暢,學生才容易參與到課堂中來。把動手動腦聯(lián)系起來,注重操作的有效組織。在操作中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體驗,教師精準的語言、提問,有效的達成了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