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初中生們的閱讀興趣,增強其閱讀學習的能力,教師們通過分析和研究推出閱讀教學的教學方式。閱讀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們的閱讀能力,不僅幫助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同時還促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一種獨立的閱讀能力。不夠,閱讀教學方式在實際的運用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為此推出相應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
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教育部專門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制定了更加詳細和高層次的目標,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閱讀教學方面,教育部要求初中學生所具有的閱讀量必須在260萬字的,也即是每一學年,學生們至少需要閱讀兩部以上的中外名著,這樣不論是對語文教學還是學生學習語文方面都具有這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方面的問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有(1)教師本身對閱讀教學沒有起到正確的認識,很多教師受到我國傳統(tǒng)教育體制和觀念的深入影響,因此很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通常都會忽略了閱讀教學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是注重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掌握和運用方面的情況。而且很多教師也認為閱讀教學只需要根據(jù)教學大綱來進行,保證學生能夠鞏固語文基礎方面的知識即可。(2)教師的課前準備不夠充分,有很多教師其本身對閱讀的興趣并不濃厚,通常的教學過程也只是圍繞著教材和一些參考資料來進行,教師們對于這些卻沒有作出自己的主觀見解,其本身也缺乏廣泛的閱讀量。(3)對于學生進行提問的技能把握仍然不足,所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導致提問教學沒有任何實際作用和意義。
2.學生方面的問題
學生方面的問題主要有(1)學生本身沒有重視閱讀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學生進行學習都是以考試為目的,他們將大部分的時間都利用在學習和考試相關的各個方面上,并沒有刻意的從閱讀的課堂當中來提高自身的語文文學素養(yǎng),很多學生對于語文文學的欣賞也大都只是局限在自身所學教材的范圍當中。(2)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比較差,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通常學生是進行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授課也必須由學生們積極參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很多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比較差。
例如:教師在講授《變色龍》這篇課文時,通常會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進行朗讀,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課文當中“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態(tài)度變化了幾次?”等相關的問題,學生們一般朗讀完畢之后就開始仔細的閱讀課文,想要從中找到資料,然而當教師再次根據(jù)那個問題進行催促提問”誰來回答一下我剛剛說的問題?“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幾乎沒有人愿意舉手回答。教師只能無奈的點名回答,被點名的學生一般都能回答出來,但是答案不全,需要其他的學生加以補充。而在之后的提問當中,學生們也只會作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回答,一旦涉及到詳細總結(jié)和說明,幾乎都會低下頭,沒有人愿意回答,教師也只能無奈的自己加以總結(jié)。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對策
1. 提高教師閱讀水平,開展對比閱讀教學方式
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傳授知識,所以必須憑借自身豐富的知識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保持不斷的補充自身所學的知識,提高自身的閱讀量,提升閱讀水平,這樣才能真正具備教授學生知識的能力和資格。才能真正的瞞住學生們對于知識不斷的增長的渴望。而在教學方面可以采取一種對比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在對比的閱讀教學當中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從其他的角度來對文章進行詮釋。
例如:教師在講讀鄭振鐸的課文《海燕》時,就可以將作家高爾基所著的《海燕》拿來對比,這兩篇文章雖然所具有的題目相同但是蘊含的內(nèi)容和寓意還有寫作的手法都截然不同。因此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好奇,教師就可以充分的利用這種好奇心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去學習和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我們再來對比課堂方面的互動,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讓學生們進行回憶,除了剛剛學習的鄭振鐸的《海燕》,還有誰寫過《海燕》?學習過的學生一般都會知道是作家高爾基。然后教師就可以一步步的引導下去,詢問這兩篇《海燕》所表達的情感,描寫的方式,作者當時的處境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一堂課下來就所起到的效率就比較高。學生們也很快的就學會了兩篇文章當中的結(jié)果和中心思想,對于寫作方面的技巧也學到了不少。
2. 保持師生間的互動性
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當中,學生要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地位,積極和主動的來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同時老師和學生之間應當建立平等互動的對話,針對那些在課堂上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加以引導,形成一個開放式、交流式的課堂,促使師生之間的有效的互動,這樣課堂上就會產(chǎn)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
例如:在學習課文《赤壁之戰(zhàn)》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jié)合書下的注解來對文章進行翻譯,然后針對文章內(nèi)的某一句文言讓學生加以翻譯,學生翻譯出來后,教師在找出其中的不足,進行正確的翻譯,這就形成了師生之間初步的交流,然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們里面的逐個詞句的翻譯情況,這樣學生們就能慢慢的引入其中,然后自主的回去對相關字詞翻譯進行翻閱和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就應當提高教師閱讀水平,開展對比閱讀教學方式、保持師生間的互動性,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借助閱讀教學來提升自身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海艷. 初中語文閱讀學案教學探究[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1(11) .
[2] 郝俊芳.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分析及對策[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4(02) .
[3] 張磊,劉芳. 探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 2011(12) .
作者簡介:宋紅剛,男,浙江蘭溪人,漢,學歷: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