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德避暑山莊位于河北省東北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造園藝術與建筑藝術的巨大成就,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帝王園囿,園林從筑山到理水再到花木的種植可謂是工筆寫意。
關鍵詞:建筑;文化景觀;園林;藝術;宮苑。
一、歷史背景
避暑山莊——一座上演清代歷史的舞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歷經近一個世紀竣工。它是清帝為鞏固國家統(tǒng)一和安撫、團結邊疆少數(shù)民族而修建的一座夏宮。山莊的營建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康熙帝開拓湖區(qū)、修堤岸、筑州島,營建宮殿、亭、臺、樓、榭及宮墻等;第二階段為乾隆帝對其進行擴建,增建宮殿及園林等建筑。康熙、乾隆帝每年到木蘭圍場北巡有四到六個月的時間在避暑山莊處理軍事、政治和外交等一系列國家大事,由此避暑山莊成為北京之外的第二個全國政治中心。1860年,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使得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咸豐帝逃到這里避難接連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及辛酉政變亦發(fā)端于此,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也漸漸地敗落失去了它的意義。
二、建筑形態(tài)及其審美意匠
避暑山莊的建筑在美學意涵和藝術美學有著極高的造詣。它體現(xiàn)著“錦繡山河之縮影,民族團結之象征”的美學意蘊。它囊括了亭、臺、閣、寺等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高超技藝,并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藝術的融合。中國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從唐、宋到明、清,經歷了從程式化到高度程序化的演進。
中國古代維護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中心內容的等級制,是維系“家國同構”的宗法倫理及社會結構的主要依托。在避暑山莊的布局上,正宮按京都紫禁城九進制布局,宮殿位于山莊南部的高地之上,其建筑青磚灰瓦不施彩繪,與山區(qū)、湖區(qū)及平原區(qū)的建筑遙相呼應。山莊周圍寺廟的建筑是一個亮點,它金碧輝煌結合了滿、漢、蒙、藏的建筑風格于一體,與避暑山莊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注重外形是外八廟建筑的基本特點,縱觀山莊外廟一是利用山勢自然坡度布置建筑;二是人工處理成不同高度的臺地。中國古典建筑整體布局多采用對稱式建筑,但外八廟的部分建筑為前漢后藏的方式,部分寺廟的建筑則因地因形而變,外八廟各廟都有一座引人入勝的主體建筑。如普陀宗乘之廟的建筑錯落變化、曲折有趣,它的主體建筑造型采用了藏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建筑頂端平臺之上,分別建有幾處漢式的亭子,雄偉壯觀的藏式紅臺與漢式建筑的亭閣相結合甚是完美。普寧寺的大乘之閣為五個四角形的攢尖屋頂,四個較小的屋頂分布在四周分別有力的烘托出中間屋頂?shù)母叽蟆?/p>
外八廟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上有著重要地位,它把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建筑特色融為一體,采取了很多以前從未有過的表現(xiàn)方式,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三、建筑的“物理”理性
建筑的物理理性與環(huán)境意識因地制宜,構筑方式及設計意匠因勢利導。避暑山莊地勢東南低、西北高,東部的東南為湖區(qū),北為平原,西北部溝壑縱橫、峰巒疊嶂、古木參天。就總體布局上看,它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采取了概括化和集中化的手法。
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主寢“煙波致爽”,都取自崇樸鑒奢之意,因此它沒有像大多數(shù)皇家園林一樣,金碧輝煌、高不可攀,而是采取了本色梁柱,灰磚青瓦,沒有金扉玉欄,沒有畫棟雕梁,整個建園的宗旨就是“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整個山莊五分之四的部分都是真山,因勢利導設計意匠充分利用手法來加強整體立面的韻律與節(jié)奏感。這種手法就靠起伏的節(jié)奏感來表現(xiàn),不僅承德山莊的地勢高低起伏,它的建筑也參差錯落,主次分明。臨空的建筑和山石的層次起近景作用,依附在山間的亭廊色彩相得益彰。
因有“左通遼沈,右引回部,北控蒙古,南制天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所以在外八廟的建設中,西藏、新疆、蒙古等多地民族參與了建造,融合了各個地方如伊犁的固爾扎廟、前藏的布達拉宮和后藏的扎什倫布寺等各個地方的建筑因素。
四、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機制
一切藝術作品最終都是要訴諸于表現(xiàn)的,相比于大多數(shù)西方人喜歡率直地、無保留的和盤托出的表現(xiàn)方法,中國人則更喜歡采取含蓄和隱晦的方法達到引而不發(fā)、顯而不漏的效果。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踏花歸來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名作出現(xiàn)。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自然打造的忽隱忽現(xiàn),若有若無,它的造園藝術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這兩句話。
由于避暑山莊的營建,同時周圍的寺廟也漸漸興建起來,如眾星捧月環(huán)繞于山,它象征著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這些廟宇金碧輝煌、宏偉壯觀,與簡樸的宮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承德山莊是皇家園林,建筑形態(tài)必定是一流的,園中的“日月同輝”的奇景是能工巧匠運用光學原理在池水南面的假山上挖出一個半月形的縫隙,站在文津閣前向池中望去,可見水底藍天有一彎新月,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晝月”是科學史和建筑史的典范,也是建筑意境的完美體現(xiàn)。
五、中國建筑的“硬”傳統(tǒng)和“軟”傳統(tǒng)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獨特的文化積淀,既有豐厚財富也有沉重的傳統(tǒng)包袱。所謂“硬傳統(tǒng)”指的是建筑傳統(tǒng)的表層結構,是建筑傳統(tǒng)的物態(tài)化存在,是凝結在建筑載體體現(xiàn)出來的建筑遺產的具體形態(tài)和形式特征,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庭院式布局、木構架結構、大屋頂、須彌座、斗栱、彩畫等等形式?!败浗ㄖ眲t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創(chuàng)作方法和設計手法。硬繼承受到建筑載體生命力的密切制約,而軟繼承可以擺脫載體的牽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體系建立以土木、磚木為主要材料,目前,中國在慢慢注重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性,中國現(xiàn)代建筑和傳統(tǒng)結合的問題,不能只把看得見的東西作為傳統(tǒng)搬到現(xiàn)代建筑中來,而要注意軟傳統(tǒng)來擺脫硬繼承所導致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格格不入的困境,有助于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融合找到良好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萬法歸一——外八廟《民間文化旅游雜志》.
[2]高潔、吳樹平.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古建筑藝術分析.
作者簡介:王暉(1971.10),女,滿族,河北省承德市出生,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工作,文博副研究館員,從事文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