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過程中,典藏陳列對于古籍文獻保存的作用不可小覷。筆者闡述了古籍文獻典藏陳
列保護工作,具體就不同開本形制的古籍文獻在典藏陳列的細節(jié)進行探析。
中國歷史悠久,華夏祖先以獨特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凝集成千萬著作,以“古籍”為載體世代流傳。但在漫長歷史歲月中,或自然損耗、或人為損壞,古籍文獻遺留有限。盡管如此,自2007年開始的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陸續(xù)開展,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宗教等古籍收藏單位或多或少,仍有一定數量古籍文獻保存下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初步普查已經取得可喜成績,但是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依然不容樂觀,筆者對古籍保護過程中的典藏陳列細節(jié)問題進行探析。
1 古籍保護,圖書館責無旁貸
古籍保護工作。作為圖書館,在保存古籍文獻的同時肩負有保障讀者查閱借閱基本文化共享權利的責任,為此我們要在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中抗衡。既要有效地防止紙張酸化和老化變質力保其長久留存,又要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掘和傳播古籍文獻蘊含的寶貴價值。在古籍普查工作中,不斷突顯出保存古籍文獻單位出現諸如沒有健全管理流通制度,缺乏專職古籍管理人員,缺少專室專柜保存古籍,不懂保護古籍科學措施,甚至沒作任何古籍登記著錄工作,古籍文獻或是未典藏上架而雜亂堆放,或是典藏在流通書庫混雜在普通書籍中,使得古籍文獻保護受到挫折,其難以實現永久保存,世代流傳。
1.2古籍典藏陳列保護工作的探討
改造典藏陳列環(huán)境,延長古籍文獻壽命。古籍損害分為自然性損壞和非自然性損壞。自然性損毀是古籍文獻在正常保存條件下,紙張材料因受到內部和外部各種物理、化學因素作用而緩慢變質。非自然性損毀是由于保管不善和使用不當而發(fā)生蟲蛀、霉蝕、鼠嚙、燼毀、水浸、撕裂等損害。在各種損壞中,除使用不當造成的紙張撕裂和磨損外,紙的酸化、老化、蟲蛀、霉蝕、鼠嚙、燼毀、水浸等絕大部分的損壞都與保存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系。[1]因此,符合古籍文獻保護要求的恒溫恒濕適度空氣流通和防塵的古籍書庫,是防止古籍損壞的有效措施。
裸裝古籍文獻配置裝具,既保護紙張又減少缺卷缺冊現象。為裸裝古籍文獻量身定做函套、書盒、夾板等貼身裝具,不但隔離光線,防止塵埃污染,還保護古籍因碰撞、摩擦造成的損壞;函套通常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選擇使用無酸紙板、中性紙內襯、小麥淀粉漿糊,必要時加樟腦防蟲。如首都圖書館40多萬冊古籍藏書清理時,大約有四分之一沒有函套和夾板,并且存放在敞開式的木質書架上,積塵很多,加之閱覽取放和轉運過程中極易受到損傷,書皮破損十分常見,而且容易出現同一部書書冊散逸分離、缺失等情況。[2]可見,裸裝古籍配制函套的工作,必不可少。
利用縮微或數字化技術替代藏品流通,對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據有關專家測算,善本古籍每經人工翻閱一次,其壽命就要縮短30年左右。早期保護古籍、減少閱讀破損的方法便是拍成縮微膠卷,一定程度上保護古籍也擴大了傳播范圍。但遇到抄寫或刻印質量較差或字跡模糊古籍時也只有望書興嘆。現在大顯屏閱讀設備和高分辨率數碼相機,古籍數字化處理方式變得簡單且多樣。加上古籍數據網絡化,既保護古籍,又節(jié)約成本和提高讀者閱讀效率,更使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得到傳播。古籍文獻數字化這一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有效解決保護與利用間的矛盾。
對古籍文獻的典藏陳列方式的有效性論證較少。查閱資料,筆者找到《葉德輝書話》中《藏書十約》其中“陳列四”描述:“單本一二卷者,袖珍巾箱長不及五寸。大本過尺許者,以別櫥庋之。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單本、小本之櫥,其中間以直格,寬窄不一,再間以橫格,高二三寸或四五寸或不等。橫格皆用活板,以便隨時抽放?!盵3] 《文淵閣四庫全書排架圖》中陳垣題識,文曰“閣仿明范氏天一閣制,外觀如二層,其下層內又分一中層,上下六楹,其西小楹為登樓處,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下層中三楹兩旁儲<圖書集成>十二架,左右二楹儲經部二十架,中層儲史部三十三架,其第十七架正對閣門。上層中儲子部二十二架,兩旁儲集部二十八架。經史架高七尺四寸,廣四尺,深二尺。每格十二函,四格四十八函。子集架上增加半截,多二格,高十尺八寸,六格七十二函。全書百有三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函。民國十年四月陳垣識”。[4] 這些僅為簡單的描述,非對文獻典藏陳列方式對古籍保護的相關論述。
2 典藏陳列方式對古籍文獻的影響
古籍存放環(huán)境、古籍裝具、數字化處理等對古籍保存是至關重要的,但古籍的典藏陳列方式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2.1開本形制差異對典藏陳列的影響
古籍文獻存放在具備相應環(huán)境條件的前提下,在考慮容量空間、文獻數量、流通頻率等因素同時,更重要是要結合古籍本身形制考慮哪種典藏陳列方式對古籍文獻保護和流通更有利。古籍文獻受版本類型(包括:寫本、稿本、刻本等)、刻本類型(包括:官刻、私刻等,官刻一般開本較大)和文獻類別等影響,表現出開本大小、形狀繁雜的種種形制,乃至有幾十種之多。如此復雜多樣、參差不齊的開本,樣式各異的函套(四盒套、插套等)給古籍的典藏陳列帶來很多問題。
2.2 典藏陳列古籍文獻的方式
立式,即以直立或側立等方式典藏陳列。直立是將古籍文獻書根朝下,函套上有文獻題名一側朝外,豎立于書架上;側立是將古籍文獻書口朝下,豎立于架上。
以立式典藏陳列古籍,有利于流通取書、歸架清架工作。函套間擠壓程度基本均等,函套內古籍文獻對空氣濕度等需求基本均等。古籍文獻函套選取的紙板、面料、粘合劑原材料合格,尺寸大小合體。在函套保護直立陳列通常是零損傷。但古籍文獻開本差異大,書架上排列呈高低起伏狀;書簽排列也不整齊。在書架空間利用率上來講,大約浪費30%。
臥式,即書背一面朝下平鋪在書架上。臥式典藏陳列古籍,有利于充分利用書架空間,將函套底角疊摞整齊,視覺上較美觀整齊。對于古籍文獻通常以臥式典藏陳列,不管典藏空間是否富足,疊摞都不宜過高,最好是以開本上小下大原則。同時,臥式陳列可以最大限度對保護裸裝古籍文獻,但導致因頻繁的取放,易把原本摞放整齊古籍文獻弄得七扭八歪,或者粗心導致不必要錯架。另外,用密集型書架時,則有可能出現書架合璧后,古籍凸顯部分相互碰撞情況。以疊摞典藏陳列的古籍文獻,存在壓力不均問題,長期摞壓函套受損則不可避免,一旦函套破損了,則對古籍文獻非但起不到保護作用,相反還會直接損傷古籍。就單獨一摞來講,置于最上邊和最下面的古籍文獻承受壓力不同,摞放越高,下部的文獻承受更大的壓強,函套間的密度加大。在加上古籍文獻開本大小懸殊的隱私,各文獻著力面積和承受壓強差異較大。因此,函套及古籍文獻對空氣濕度等需求不同,容易導致函套變形,可能會對古籍文獻直接造成壓力,生成霉菌書頁粘連。
總之,典藏陳列方式各有利弊。對于古籍典藏陳列,需根據各館的古籍文獻存量情況,館舍典藏設施以及查閱流通等情況,具體選擇合適的典藏陳列方式。即可有效保證古籍文獻在借閱、利用環(huán)節(jié)的安全,又可減少古籍管理工作人員和讀者間沖突。
3 古籍保護,圖書館任重道遠
古籍文獻保護工作是千秋大計,伴隨著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僅需要鞏固目前已經取得的保護成果,而且需要進一步結合古籍管理工作的現狀和特點,研究制訂出符合我國古籍管理工作實際的規(guī)范和標準,還需要每一個古籍管理人員注重工作中細節(jié),為今后古籍保護工作的深入進行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楚雄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