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武漢市新洲地區(qū)手足口病(HFMD)病例進行病毒基因鑒定等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描述手足口病在該地區(qū)傳播的影響因素及流行規(guī)律。 方法 運用熒光定量RT-PCR快速檢測方法對患者的咽拭子標本和肛咽拭子標本進行EV71、CA16腸道病毒的檢測,描述本地區(qū)手足口病分布特征,識別手足口病在人群間的傳播,分析人口學特征、環(huán)境因素、社會經(jīng)濟水平等對手足口病傳播的影響。 結果 新洲區(qū)手足口病重點發(fā)生在3歲以下兒童(83.31%),檢出主要病原體為EV71和CA16。不同年份導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不同。手足口病病情與病原學和年齡有密切聯(lián)系,托幼機構是手足口病流行、暴發(fā)的主要場所。 結論 5~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發(fā)季節(jié)。3歲以下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重點預防人群,托幼機構是手足口病重點預防控制場所,研究結果對本地區(qū)手足口病的防控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手足口??;流行病學特征;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組16型
[中圖分類號] R725.1;R18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6-0103-03
Analysi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gen of HFMD in Xinzhou District in Wuhan
CHEN Jiebing1 XU Yihua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zhou District of Wuhan City i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400, 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of Tongji Medical School, Hua 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ses of HFMD (hand-foot-mouth disease) through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viral gen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 Wuhan Xinzhou district, and describ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pular rule of HFMD spreading in the district. Methods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 method were used to quickly measure the EV71, CA16 enterovirus by detecting the patients' throat swab specimens and rectal swab specimens, and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FMD in the region, identified the spread of HFMD among the crowd,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FMD’s spreading such a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cio-economic level. Results The main occurrence age of HFMD was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83.31%) in Xinzhou district, the main pathogens were EV71 and CA16, which had different pathogens to HFMD in different years. HFM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and age. Child-care institutions was the main place to HFMD's epidemics and outbreaks. Conclusion The high-occurrence season of HFDM is May to July. The main prevention crowd is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ces is Child-care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show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FMD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ica characteristics; EV71; CoxA16
手足口?。╤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急性傳染病,有20余種病毒均可引起此病。2008年5月我國將其列入法定報告丙類傳染病,少數(shù)重癥病例可出現(xiàn)無菌性腦膜炎、肺炎、肺水腫、心肌炎等,并較快死亡。近年,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病原學研究有很大進展,已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病情與病原學和年齡有密切聯(lián)系[1,2]。2008年以來,新洲區(qū)每年出現(xiàn)較多的手足口病病例,通過對本地區(qū)2013年5月~2014年7月確診的手足口病患者開展個案調(diào)查和臨床特征研究,同時運用熒光RT-PCR快速診斷方法,對手足口病臨床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以期了解本地區(qū)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7月新洲區(qū)手足口病病例報告系統(tǒng)患者資料。
1.2病例診斷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將病例劃分為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3]。手足口病臨床分類分為普通病例和重癥病例: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fā)熱。重癥病例:(1)重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表現(xiàn)。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diào)、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體征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2)危重型: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者: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②呼吸困難、紫紺、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③休克等循環(huán)功能不全表現(xiàn)。
1.3病原學檢測
按照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4],采用熒光RT-PCR方法檢測患者咽拭子和肛拭子標本。檢測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包括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sackie-virus,CoxA16)、總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手足口病疫情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率和構成比等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fā)病概況
2013年5月1日~2014年7月15日,全區(qū)共報告手足口病1 438例,其中2013年5~12月861例,2014年1~7月577例。上述病例中,重癥病例10例,重癥病例占0.70%(10/1438),其中死亡1例,病死率為0.70‰(1/1438)。
2.2流行病學特征
2.2.1地區(qū)分布 全區(qū)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均有病例報告,主要分布于陽邏街道555例(占38.60%)、倉埠街道235例(占16.34%)、邾城街道205例(占14.26%)和雙柳街道136例(占9.46%)。見表1。
表1 新洲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手足口病分布[n(%)]
2.2.2 時間分布 發(fā)病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規(guī)律,2013年5月~2014年7月發(fā)病高峰均為6月,發(fā)病集中于5~7月,發(fā)病數(shù)占總發(fā)病數(shù)的85.33%(1 227/1 438),之后逐漸減少。每年的5~7月是本地區(qū)雨季且平均氣溫高于20℃,因EV71在溫度20℃與80%濕度的環(huán)境中最易存活[5],由此可以解釋本地區(qū)手足口病的發(fā)病高峰期。見圖1。
圖1 2013年5月~2014年7月新洲區(qū)手足口病發(fā)病月分布圖
2.2.3人群分布 病例報告中,以散居兒童為主,其次為托幼機構兒童和學生,分別占病例總數(shù)的68.29%(982例)、28.93%(416例)和2.78%(40例)。病例中男1 076例,女362例,男:女=2.97:1。3歲及以下兒童病例1 198例,占83.31%,符合手足口病發(fā)病特點[2]。見表2。經(jīng)檢驗,新洲地區(qū)手足口病發(fā)病情況在不同性別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男性手足口病發(fā)病的危險性是女性的2.49倍。見表3。0歲組病例發(fā)生重癥的比例最高,達10.81%(4/37),其次為1歲組兒童,為1.31%(4/306),男女重癥病例比為4:1。
表2 新洲區(qū)手足口病報告病例年齡性別分布情況[n(%)]
表3 新洲地區(qū)不同性別手足口病發(fā)病情況比較
2.3實驗室檢測情況
2.3.1 病原構成與臨床類型 2013年5月~2014年7月實驗室檢測標本196例,陽性145例,陽性率73.98%,其中EV71陽性94例,占64.83%,CA16陽性16例,占11.03%,其他腸道病毒陽性35例,占24.14%,EV71陽性率高于其他病毒類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238,P<0.05)。其中2013年EV71陽性80例,占9.29%(80/861),其他腸道病毒28例,占3.25%(28/861),無CoxA16陽性病例。2014年EV71陽性14例,占2.43%(14/577),其他腸道病毒7例,占1.21%(7/577),CoxA16陽性16例,占2.77%(16/577)。2013年重癥病例8例,均為EV71感染,其中死亡1例,2014年重癥病例2例,EV71感染1例,CoxA16感染1例,無死亡病例。
2.3.2病原構成季節(jié)分布 2013年EV71與其他腸道病毒為優(yōu)勢病原,2014年CoxA16與EV71成為優(yōu)勢病原。實驗室確診重癥病例中,EV71為主要病原。
3討論
近年來新洲區(qū)手足口病迅速上升,流行強度不斷增加,高峰持續(xù)時間長,傳播迅速,區(qū)域廣泛,特別是農(nóng)村和城鄉(xiāng)結合部發(fā)病數(shù)居高不下,新洲區(qū)以邾城街道為中心,東部陽邏街道、倉埠街道轄區(qū)發(fā)生病例較多。它們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可能與該地區(qū)人口密度大、托幼機構較多有關[6]。新洲區(qū)手足口病的病原學構成呈現(xiàn)以EV71為主要優(yōu)勢病毒株,同時存在CoxA16和其他腸道病毒。
手足口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1076例,女362例,且重癥病例男性亦多于女性,男8例,女2例,表明性別是影響兒童手足口病和發(fā)生重癥的因素之一,與報道一致[7]。新洲區(qū)的手足口病主要分布在3歲以下兒童,其中以1~3歲散居兒童人數(shù)最多,10例重癥病例中0歲組4例,1歲組4例,2歲組2例,這與國內(nèi)研究結果相同[8],表明年齡是影響兒童手足口病和發(fā)生重癥病例的另一因素。低年齡組比高年齡組發(fā)生率高,可能與幼兒自身抵抗力較差有關。本地區(qū)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病原以EV71為主,CoxA16較少,與國內(nèi)報道相一致[9]。病原型是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危險因素之一,EV71是重癥腦脊髓炎的病原體,能造成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提示應關注普通病例中EV71檢出陽性率水平,當其處于較高水平時,應警惕重癥病例的發(fā)生和流行[10,11]。徐巧華等[12]報道不規(guī)范使用藥物為一個危險因素,如發(fā)病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應用吡唑酮類退熱藥(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和隨意使用抗生素等都會加重病情。
新洲區(qū)2013~2014年手足口病發(fā)病高峰均為6月,發(fā)病集中于5~7月,因為人是腸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傳播途徑復雜,托幼機構人員多,空氣環(huán)境差,易感染HFMD并發(fā)生流行。散居兒童多為農(nóng)村兒童,衛(wèi)生條件差、衛(wèi)生意識薄弱,易感染手足口病。注意對轄區(qū)的每一位手足口患兒進行追蹤隨訪。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措施,又無預防EV71感染的疫苗,因此要加強患兒家長的健康知識宣傳,相關部門加強防控和開展早期HFMD病原學檢測,發(fā)現(xiàn)EV71感染患兒,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積極對癥治療,避免病情加重和傳播,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
[參考文獻]
[1] 周永東,顏云盈. 手足口病并發(fā)癥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4,20(14):2580-2582.
[2] 于翠玲,王凱民,王軍霞. 漯河市源匯區(qū)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疫情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8-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M].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M].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9.
[5] 蔡韻,蔣露芳,史妍,等. 介質表面的腸道病毒71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存活情況調(diào)查[J]. 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 30(7):398-400.
[6] 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0, 25(17):2401.
[7] 潘浩,鄭雅旭,毛盛華,等. 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險因素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8):763-767.
[8] 陳豪敏,康鍇,王海峰,等. 2009年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與2010年疫情趨勢預測和預防策略[J]. 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6(21):161-165.
[9] 孫軍玲,張靜.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9):973-976.
[10] 王彥霞,許卞利,陳豪敏,等. 河南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趨勢及病原學分析[J].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8):761-762.
[11] 高健,李亞萍,馬桂平,等. 兒童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調(diào)查研究[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12):125-127.
[12] 徐巧華,高立冬,黃威,等. 湖南省手足口病病例死亡的危險因素[J].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45(10):904-908.
(收稿日期:201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