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井最早叫老地盤村,清道光元年(1821年),當?shù)啬撩窈蛪衙婪叛驎r發(fā)現(xiàn)鹵水,于是村民們開始自煎自食。有一個四川人,他懷抱著一只大公雞來到云南,走到老地盤村的時候,雞叫了,雞叫的地方應該是個好地方吧?他想。于是決定在這里定居下來,并為這里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喇雞鳴村。隨著鹽井的開發(fā),按照慣例,這里又變成喇雞鳴井,也許是后人嫌啰嗦,就簡稱拉(喇)井。
其實,蘭坪產(chǎn)鹽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早在唐代就有若耶井、諱溺井,元、明代的蘭州七井,清初又開麗江井、老姆井,共有20多口鹽井。其中拉井是開發(fā)最晚的,但后來居上,到光緒年間,拉井的產(chǎn)量已是其他井的14.2倍,當然更主要的是拉井鹽的品質(zhì)。據(jù)說把7塊豆腐摞在一起,頂上放一點拉井“桃花鹽”,只需一夜工夫,就能咸到最下一塊;鶴慶火腿、劍川香腸、麗江豆豉、保山板鴨,都要用拉井“桃花鹽”腌制,香氣才濃,味道才好。
拉井人至今仍舊對袋裝的“外來鹽”嗤之以鼻,每年進入冬季之后,各家各戶都要迎來大規(guī)模的“腌漬”時光,這時候是拉井“土煮鹽”最熱銷的時期。所謂土煮,確實簡單,只要到老鹽礦出口處背回鹽水,再用大鐵鍋熬干就行。 大概是產(chǎn)鹽的古鎮(zhèn)都有一種共同的氣場存在,石板路、老房子窗沿下的貨柜……聽老一輩人“講古”,他們?nèi)耘f面帶自豪的笑容,侃侃而談當初“每天最多有500多匹馬要從拉井過”,趕馬的漢子們從拉井出發(fā),把“桃花鹽”運到麗江、怒江、迪慶……就連他們喝的“馬道子酒”,也沾了“桃花鹽”的光,跟著一路走南闖北、揚名云南。
拉井以四方街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形成長坡形街道,這條街道至今保存完好,這里的建筑仍是以前的木結(jié)構(gòu)房屋。倘徉于老街之上,風貌依舊,受地勢影響,到有些像重慶的街道,整條街是由或長或短的階梯構(gòu)成的,兩旁的鋪面仍是數(shù)十年前的感覺,讓人恍惚于時空之間。時至今日,馬道子酒已不可尋,老街石階的夾縫中也長出了荒草,當年回響在山間的趕馬調(diào)已被年輕后生們摩托車上的重低音流行歌曲代替,只有一如既往湛藍的天空,還有老街上女孩們天使般的笑容,提醒著和我一樣來這里尋根問淵的游客們:鹽城已老,但它始終有那么一縷矜貴的靈魂,誰也不能阻止它在午夜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