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一個17歲、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的街頭。他家里非常貧窮,買不起鋼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學去練鋼琴。他喜歡作曲,可有時拮據(jù)得連作曲的紙都買不起。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為生計而發(fā)愁。忽然,他看見舊貨店旁站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手中拿著一本舊書和一件舊衣服在叫賣。寒風中,小孩的臉凍得紫青。他忽然認出這孩子曾在他教學的唱詩班當過歌童。目光相撞,竟看見那雙稚氣的眼睛里噙滿了淚水。他鼻子一陣發(fā)酸。孤寂的街頭、濃重的夜色和凄涼的寒風,似乎要把他們倆吞沒了。他將自己的衣兜掏了個遍,可惜并沒有多少錢。他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將僅有的那些錢全給了小男孩。他對孩子說:“這本書賣給老師吧!”說罷,拍拍孩子的肩膀,安慰孩子說:“快回家吧,夜已經(jīng)很深了?!?/p>
他一邊走,一邊隨手翻看著那本舊書。忽然,他被書中的一首詩吸引住了,這是歌德的詩《野玫瑰》。讀著讀著,這寒風、黑夜、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那盛開的野玫瑰。他似乎聞到了那濃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頑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動人的旋律,從那寒冷的夜空中飄來,繚繞在他的心扉。他飛快地跑回家,把那段美妙的旋律寫了下來。那就是一直傳唱至今的世界名曲《野玫瑰》。
那個年輕人就是被譽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也許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愛心,使他邂逅了歌德的詩篇,激發(fā)了他心靈深處的靈感,使他捕捉到那美麗的七彩音符,為后人創(chuàng)作了這首不朽的樂章。
(摘自《黃河黃土黃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