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投射到大學校園中,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態(tài)培育、心理健康以及行為選擇,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成才。為此,可以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價值觀,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大學生形成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心理,建立完善的幫扶資助體系,保障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這三個方面尋求問題的有效解決。
[關鍵詞]貧富分化;大學生;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58 — 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社會貧富差距也在呈現逐年拉大的趨勢。當下的貧富分化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一直在0.47以上高位運行,大大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1〕社會貧富分化的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地投射和滲透到大學校園中,導致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日益明顯的貧困大學生與富裕大學生的分化,使昔日代表著平等、公平的象牙塔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裂痕,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態(tài)、心理以及行為的培養(yǎng),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成才,對此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求解決。
一、貧富分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數據,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人數的7.27%。這些數據反映當前大學校園中存在著一個比較龐大的貧困生群體,高校中的貧富分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客觀的和普遍的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對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一)貧富分化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對于價值觀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和理解,容易受到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干擾,出現價值取向的偏離。面對貧富分化現象,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懂得這是目前經濟社會改革發(fā)展客觀結果,必將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而得到有效解決。因此,能夠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價值觀。但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包括貧困大學生和富裕大學生不能正確對待這一客觀現象,產生了各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比如有些貧困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巨大的經濟落差,逐漸放棄了曾經堅守的理想和志向,產生了不思進取、自甘墮落,或者盲目攀比、愛慕虛榮的心理和思想,甚至有個別學生把自己的窘境歸咎于父母沒有本事,滋生起對父母的怨恨等。錯誤的思想和失衡的心理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迷失了自我,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偏離與錯位。另外,也有部分富裕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金錢的作用,片面的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金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一切向錢看。同時,對于父輩辛苦打拼積累的財富,簡單的等同于自己的財富,產生坐享其成、貪圖安逸、驕奢浪費、缺乏斗志的錯誤思想和觀念,進而滋生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二)貧富分化影響大學生的心態(tài)
心態(tài)主要體現為一個人的心理傾向和精神狀態(tài),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也是社會變化的“晴雨表”,“是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薄?〕作為社會心態(tài)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生群體的心態(tài),亦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當前,整體來看,大學生群體的心態(tài)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3〕的。但是,面對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調整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動,特別是貧富分化不斷擴大的客觀現實,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諸如“焦慮不安”、“浮躁功利”、“偏激失衡”、“弱勢群體”、“空虛迷?!钡炔涣夹膽B(tài)。比如部分貧困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困惑、迷茫、害怕、恐懼,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容易偏激、走極端。而部分富裕大學生由于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下,缺乏腳踏實地和奮斗進取的精神,產生浮躁功利、空虛無聊的不良心態(tài)。對于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這些不良心態(tài)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加以引導與調節(jié),培育陽光心態(tài)。
(三)貧富分化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前,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各種影響因素中,貧富分化現象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卻有著近乎天壤之別的生活差異:一面是貧困大學生為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而愁眉不展,四處兼職奔波,緊衣縮食過日子;一面是富裕學生全身名牌、衣食無憂、奢侈享樂。這種在同一片藍天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的客觀現實,必然會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非常強烈的沖擊,精神層面帶來巨大的壓力。大部分同學能夠正確認識這一現象,積極調解心理落差,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看待這一現實,對比富裕學生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自覺不自覺表現出來的優(yōu)越感,部分貧困大學生對自己的寒酸生活和窘迫處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進而會出現一些諸如自我封閉、孤僻冷漠、“羨慕嫉妒恨”、仇富、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更有甚者會出現厭世輕生的消極避世心理等,這不僅會影響貧困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正常的學習、生活、交友,也會給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埋下隱患。
(四)貧富分化影響大學生的行為選擇
校園中存在的貧富分化現象會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行為選擇。總體而言,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等,具有良好的行為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在行為選擇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富裕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方面表現得更加自信、積極、主動、活躍,貧困大學生在這方面則表現出一定的被動和逃避,他們往往不愿意參加學生會、校園社團等組織,在參與班級活動、學院活動或者學校活動方面表現得比較消極被動,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足、參與意識不強。另外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自卑、膽怯、害羞、不積極主動等問題,交際范圍相對比較狹窄。甚至有個別學生害怕與其他人交往,整天一個人獨來獨往,難以融入班集體和其他學生群體中。
二、解決貧富分化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思考
針對貧富分化這一客觀現實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心態(tài)心理以及行為方式造成的消極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大學生健康順利的發(fā)展。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以及由此造成的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偏離與錯位,首先要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糾正錯誤的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教育大學生理性認識和客觀分析貧富差距存在的客觀事實及其產生的原因,堅信這一問題必將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是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成功、奮斗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大學生懂得金錢并不是人生的唯一,也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經濟上的貧富差距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能力、精神上的“貧富差距”,爭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大學階段是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應該抓住有利時機,勤奮學習、認真生活,用不懈奮斗和積極進取創(chuàng)造燦爛的明天,自覺承擔起社會賦予大學生的光榮責任與使命,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薄?〕的偉大“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大學生形成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心理
貧富分化現象所造成的部分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不良心態(tài)和心理問題,必須要給予特別重視并積極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而心理疏導法是幫助大學生形成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之一。所謂心理疏導法,是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不良心態(tài)和心理問題,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走出心理誤區(qū),促進學生形成并保持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心理的方法。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的心態(tài)心理的疏通引導作用。通過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了解、掌握并追蹤大學生的心態(tài)心理狀況和發(fā)展變化情況,對心態(tài)不良和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的心理輔導;通過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邀請心理專家定期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釋疑等方式,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與必要的心理調適技巧。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以開闊的積極向上的心境看待一切,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理,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交往、成長、成才。
(三)建立完善的幫扶資助體系,保障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
針對貧富分化現象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解決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幫扶資助體系,并且將助人與自助有機結合起來,為大學生的順利成長成才提供堅實的保障。當前,在國家、各級政府、學校、企業(yè)的共同關心和努力下,我國高校普遍建立了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助學金、特別困難學生補助和學費減免(簡稱“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資助體系,為大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幫扶方式,解決或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但是這一幫扶資助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政策和落實情況,加大對貧困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學校獎學金、學校助學金、特困學生補助和學費減免以及勤工助學崗位的政策,盡可能解決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的基本生活問題;另外還需要積極尋求企業(yè)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設立相應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同時,為避免大學生在獲得幫扶和資助的過程中滋生等、靠、要的依賴、懶惰心理和思想,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知恩圖報的精神與品質,需要將助人與自助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的幫扶資助過程中,要教育和引導每一位大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懂得只有通過辛苦付出才能享受收獲的快樂,才能贏得尊重與認可,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
〔參 考 文 獻〕
〔1〕 程美東.怎樣看待我國的貧富分化狀況〔N〕.中國教育報,2013-04-12(05).
〔2〕 王俊秀.中國社會心態(tài):問題與建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05).
〔3〕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