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打破時代的禁錮,帶著夢想從西方遠航。他相信地球是圓的,他要沿著大海,一路向西,找到傳說中的印度和中國……
這個人就是哥倫布。
“怪才”迭出
15世紀末期,歐洲航海家中出現(xiàn)了一批“怪才”,他們在航海之余,喜歡研制航海儀器,繪制航海圖表。
憑借經(jīng)年累月的直覺,這群“怪才”已經(jīng)預感到,地球應該是圓的。
由此,他們堅信:由歐洲出海向西航行,可以繞著地球到達東方。
但是,這條航線實在太遙遠,風險太大,沒有人敢率先嘗試。
直到有一天,一條消息在“怪才”中蔓延開來:一個名叫哥倫布的家伙,成功游說了西班牙女王,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信,率領三艘大帆船,從西班牙揚帆起航,向正西方向駛去。
這個消息一下子炸了鍋。
“哥倫布是何方高人,沒怎么聽說過呀!”
“怪才”們斷定,哥倫布此行必定有去無回,因為,有人傳言:哥倫布只是個探險家,而非經(jīng)驗老道的航海家。
要知道,雖然當時已經(jīng)發(fā)明了航海羅盤等儀器,但只是輔助工具。航海的主要工具其實是——太陽。
老船員能根據(jù)太陽角度判斷出航行的方向,根據(jù)航海日志推算出航行的距離。那個時代,航海經(jīng)驗顯得尤為可貴。缺乏經(jīng)驗,因為航道誤差致使船只觸礁沉沒的例子不勝枚舉。
數(shù)學差 膽子大
“那為什么哥倫布敢去呢?”這群“怪才”很好奇。
一打聽,他們都笑了。原來,哥倫布的地理計算能力糟糕透頂。
當時的歐洲科學家認為:歐亞大陸占據(jù)了地球總面積的一半。如果從歐洲最西邊出發(fā),向西到達亞洲的最東邊,就要航行地球一半的距離。
這個距離,不是當時的遠洋帆船所能負擔的。
但哥倫布卻不接受這種看法,他天生是個探險家。
哥倫布公開宣布,他從《馬可·波羅游記》中發(fā)現(xiàn)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馬可·波羅游記》記載著一些中國和日本的地理概況。哥倫布由此推斷出,日本在中國往東三十度的位置。
他冒出了一個想法:如果將航線角度縮小三十度,在日本登陸,這樣,航線距離就可以縮減很多,風險也就小了很多。
膽大的哥倫布還有更加天真的想法。
他自作主張地認定:當時的科學家,把歐亞大陸的面積估算小了。
他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只要航行六十度,也就是地球圓周的六分之一,就能夠從西班牙到達日本。這樣的話,路途比預想的又要近了很多。
他就是用這套理論成功說服了西班牙女王。
抱著必勝的信心,哥倫布大膽出發(fā)了。
機關算盡太聰明
為了不讓同行的船員看出破綻,可愛的哥倫布準備了兩本航海日志。一本放在外面,大家都可以去翻;另外一本藏在船長室里,只有他自己能看。
外面那本日志上,哥倫布刻意寫上“假”的航海距離,這個距離比私密日志上“真”的距離少了一半。
后來的科學家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其實哥倫布誤以為的“假”的航程距離,遠比私藏的“真”的航程距離接近事實。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來,哥倫布無法綜合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正如之前的那些航海家所料,僅憑太陽定位,對于一個沒有經(jīng)驗的探險家,方向一定會跑偏。
更麻煩的是,哥倫布還混淆了英里和海里的長度。
現(xiàn)在我們知道,1英里≈1.6公里,1海里≈1.8公里,英里和海里有著細微的差別。
因為航線上的誤判,加上英里和海里細微的差別,哥倫布越跑越偏。
上帝開了一個玩笑,把哥倫布送到了大家都知道的美洲大陸,而不是亞洲。
有趣的是,哥倫布一直堅信,他所發(fā)現(xiàn)的美洲新大陸就是亞洲的印度,并且,至死不改。
不過,在哥倫布的影響下,后起之秀麥哲倫很快遠航。麥哲倫以驚人的毅力環(huán)游世界,他發(fā)現(xiàn):地球真的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