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村外土崗上俯望,一條溪水環(huán)村而過,村落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村口,一座古老的樓閣廳堂,幾棵蒼老的古樹,還有大門外已經(jīng)稍顯塌陷的臺階,像在默默地向外鄉(xiāng)人訴說著這個村莊的古老歲月。
2003年,經(jīng)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數(shù)名專家近半年的考察和反復(fù)論證,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后溝村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調(diào)查范本。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dú)特地貌,清、民國年間建造的獨(dú)立式窯洞民居,以傳統(tǒng)的三合院、四合院為主,門前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以及保存完好的照壁、古戲臺、關(guān)帝廟、觀音堂和菩薩殿,讓這座隱藏在重重高崗當(dāng)中的千年古村莊,一時成為世人關(guān)注的焦點(diǎn)。
2005年,經(jīng)修繕過的后溝村正式對游人開放,成為當(dāng)?shù)乩^常家莊園、榆次老城之后的又一旅游熱點(diǎn),吸引著大批游客學(xué)者參觀訪問。此外,后溝村還被收入《山西——中國古鎮(zhèn)游》系列叢書,民俗攝影師樊宇的《塵封的古村落:后溝村影像調(diào)查》通過圖片和對村民的訪談等,生動地再現(xiàn)了后溝淳樸的民風(fēng)民俗。本期,我們就隨樊宇的腳步,走進(jìn)這個古村落里的“活化石”。
比誰更“早”的家堂和家傳
大明天啟六年歲次丙寅七月十二日,該村張姓子孫們重修觀音堂時,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了后溝村“年代替遠(yuǎn),不知深淺”的記載,這是能證實(shí)后溝村年代的最早證據(jù)。從碑文的記載來看,即使早在明代,子孫們對祖輩建村的年代也已說不清了。
70多歲的張丕謙(已于2004年去世),是村里念過私塾的老人。他聽老輩人講,后溝村村民是從山南面闊子頭村遷過來的,闊子頭村村民以郭姓為主。過去,家族意識強(qiáng)烈,張姓只有一兩家,在闊子頭村沒有地,郭姓人也不賣給他們糧食,于是,張姓人在闊子頭過不下去了,只好搬遷。遷到闊子頭村背后的一條溝時,就停了下來,并起名為“后溝”,就成了現(xiàn)在的后溝村,到現(xiàn)在,張姓人已在這里繁衍了30多代。
“我小的時候,這上面有個大鐘,這么大?!睆堌еt兩臂使勁向后,盡量露出胸前的空間來:“還有一個大鼓,很大的一個牛皮鼓,一邊放了個大鐘,一邊放了個大鼓?!彼镁貌辉甘栈貎杀?,繼續(xù)說:“過去的時候,有鐘鼓樓的都為村,沒有鐘鼓樓的都為閭(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沒有鐘鼓樓它就不是正式村,縣志上沒有名字,鐘鼓樓這個東西都不瞎建……”建村的具體年代,對張丕謙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里的興衰與榮耀。
張姓是后溝村的大族,其余雜姓中,范姓家族比較大,來后溝村的年代和張姓家族相差不多,村里范家輩份最高的是范貴寶家,聽范家老人們講,他們是從榆次范家堡遷來的,范姓來后溝村的時間比張家早。為了證明這個“早”,范貴寶從箱子里拿出一個黃錦緞布的家堂,寬1.5米,長3米,排列了17代范家先輩。由于保存不善,家堂破得幾乎不成樣子,費(fèi)勁拼對好,可以看個大概。其實(shí),從范家的家堂上,看不出比張姓家族早。但范貴寶堅(jiān)定地認(rèn)為,范家至少有這17代人的家堂做證明,張家連這個都沒有。
就在這時,村里有人告訴樊宇,張栓成家也有一個家堂,比范家保存得好,上面有二十多個牌位。張栓成自己開了個小賣部維計(jì)生活,在一間放雜物的窯洞里,他從一個木盒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黃錦緞布的畫軸,保存得要比范家的家堂好很多。在院子里打開,只有7輩人,年代最早不過清朝中期。
最終,樊宇從村支書張春貴一個聽起來真實(shí)、可信的家傳中,滿足了自己尋祖的情結(jié)。張氏家族最早遷來后溝時,只有張壽一個人,他在后溝娶妻,生了兩個兒子,之后,有了三個孫子,三個孫子要成家的時候,張壽給他們每人蓋了一座宅院,起名為北窯錮、南窯錮和旮旯院,從此,張姓人家在這三座宅院里繁衍生息至今。張春貴是旮旯院的一支,張丕謙是南窯錮的一支,張栓成則是北窯錮的一支。村子后山上的張家祖墳,有四、五畝地的大小,以輩分高的為中心向外畫圓埋放,墳地里長滿了荊棘和酸棗樹,容不得人進(jìn)身半步。沒人能說清在這里下葬了多少輩人,上墳是在外圈,各家找各家的。
之后,樊宇聽了解內(nèi)情的人說,榆次有個收藏者的藏品中,有一塊后溝村的墓志銘,上面刻著年號,距今1300多年了。是真是假,他不得而知。
選院建宅的講究
因后溝村四面環(huán)山,村里的大部分建筑又都建在山坳里。所以,一年四季,后溝村幾乎是早上九點(diǎn)多才能見到太陽,下午三點(diǎn)半剛剛過,太陽就下山了。
后溝村的住宅基本屬于窯洞式,據(jù)張丕謙回憶,后溝村人很早以前住在土窯洞里,沒有院落,后來有個叫張俊宏的人修建了院落,他在山外面做茶葉生意,還和洋人做過,是個見過世面的人,張俊宏當(dāng)年首先在村南面山上建了兩個磚瓦窯,請來外面的工匠燒磚、建房,在他修建的院落中,有三合院,也有四合院。“這個村里的好院,都是他一手建的,現(xiàn)在他家的四合院還是全村最好的?!?/p>
據(jù)統(tǒng)計(jì),后溝村75戶人家中,有43家的土窯已不再使用。20世紀(jì)30年代,山外面的人為躲避戰(zhàn)亂,開始來后溝村定居;再早還有做生意賺錢來買房的。現(xiàn)居村口四合院的韓金虎講,他老爺爺就是用賣茶葉掙的錢買了這個院,同時還買了五、六十畝地。院子原本是誰家的他不知道,只知道老爺爺用一個元寶買了個院,一個元寶買了地。
過去,無論三合院還是四合院,在建造前都要請當(dāng)?shù)氐娘L(fēng)水先生選擇吉地。宅基地最好面南背北,前方平闊,而溝沿口或急水灘頭則是擇宅大忌,還有,大門口忌諱直沖路、墻角、山尖,也不可把房屋建在寺前廟后。此外,當(dāng)?shù)剡€有一種說法:墳地在宅地后面,則人丁興旺財(cái)源廣進(jìn)。相反,則陰氣重,凡事不順。
宅地選好后,就會根據(jù)建房主人的生辰八字擇吉日破土動工。主家準(zhǔn)備好黃裱紙、香、酒、鞭炮以備儀式之用。風(fēng)水先生在儀式之前要用黃裱紙做好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令旗,用來退避四方神靈和兇煞,告知這里要動土建房了。四面令旗插在被選好的宅地的四個角上,風(fēng)水先生和建房主人在宅地中央燒紙,敬香三炷,燃放鞭炮。放炮,告知閑散人等離開現(xiàn)場,再者趕走不愿離開的兇神惡煞。破土動工時,先由風(fēng)水先生刨挖根基,然后建房主人和請來的幫工再動手,來幫工的多半是親戚、鄰居和本村的壯勞力,管吃,不用支付報(bào)酬。瓦匠、木匠是請來的,除管吃好喝好外,還要支付一定的報(bào)酬。舊時,主家招待不周或冒犯了工匠,心存惡意的工匠會使“黑巫術(shù)”,所以主家在新房建好后,未入新家,先用柳枝沾清水灑遍新房,口中念咒,那么工匠放的“黑巫術(shù)”就會失靈。后溝至今保留著搬新家前用柳枝沾清水灑遍新房的習(xí)俗。
在后溝村,三合院、四合院的大門也是開設(shè)在不同方位的,三合院的大門開在院子的正中位置,四合院的門開在院子的東南方位。至今,后溝村大多數(shù)的門還使用老輩留下的木制結(jié)構(gòu)的鎖。門的制作尺寸有限定,丈量門的尺寸用的是魯班尺。魯班尺全長一尺四寸四分,分八字:財(cái)、病、離、義、官、劫、害、木,分別對應(yīng)吉、兇、兇、吉、吉、兇、兇、吉。現(xiàn)在的木匠一般不用魯班尺了,但后溝村的木匠范長生至今還用著,他解釋了魯班尺的具體應(yīng)用,做廟宇的門子,尺寸要趕在“財(cái)”字上,廟宇的門要寬大。要給公家建門或給有官職的人家建門,門的尺寸一定要做到“官”字上。老百姓家的門尺寸趕在“義”字上,門窄而矮,表示謙恭。豬圈、羊圈的門都有尺寸,尺寸一定做到“害”字上。
新宅落成,主家擺酒席招待,過去,大都在晚上擺酒席接待,白天忙著搬家,所有來慶賀的親朋好友都得有賀禮,送暖壺、臉盆、床單、被罩、茶具之類,現(xiàn)在一律上禮錢,兄弟之間的禮最重,舅、姑、姨也來慶賀上禮。
院中大世界
在后溝村的四合院中,北房為正房,南房為下房,左右是東西廂房。天井較低,比正房矮五步臺階。主房高,東西廂房低,這樣有利于主房的采光。三合院沒有南房,只有正房和東西廂房。門樓居中,進(jìn)門是照壁,照壁中間開門,當(dāng)?shù)胤Q為儀門。儀門平素不開,人從兩側(cè)通行,并且要左入而右出。這在當(dāng)?shù)赜袀€講究:含蓄包納、深藏不露。還有一種更具體的說法:儀門表示守住家業(yè),不讓財(cái)富流走。
后溝村四合院的主房大多是窯洞,沒有梁,所以上梁的習(xí)俗并不像華北平原的上梁儀式熱烈而隆重。后溝人在窯洞的建造數(shù)量上是有講究的,人住不能占中間一間,這間一定要留給天地神龕住,這樣一來,房間數(shù)只能為單數(shù),如果做四間六間,就叫四、六不成材。一定要用天地神龕頂一間,成為五間或七間。院中東(左)西(右)應(yīng)有廂房,廂房一般為平頂房或瓦房。當(dāng)?shù)刂v究東為青龍,西為白虎,不怕青龍萬丈高,只怕白虎來抬頭,白虎抬頭就傷人,所以東廂房一定要高于西廂房,先修東后修西,建好后的東西廂房,從地面看上去高度基本一樣,可要是上尺一量,才能知道高低不同,一般高出一磚的高度。因水為財(cái),財(cái)忌外流,所以,廂房的房頂外高里低,雨水流入天井,把財(cái)留住,再從院中水口放出。
院中天井,用灰磚砌成的臺階把天井自然分為錯落的兩層,主房在上層,廂房在下層。臺階的階數(shù)也有講究,不能修兩個臺階,最少得修三五個,照范長生的說法,臺階的數(shù)字有四個吉兇字來循環(huán)對應(yīng),為“死、絕、財(cái)、旺”。兩個臺階不吉利是“死、絕”。三個臺階對應(yīng)在“財(cái)”上,舊時,做買賣人家的臺階數(shù)多為三步臺階或七步臺階,人丁弱的人家新建房時一般修建四步臺階,預(yù)示家旺、業(yè)旺、人丁旺。
天井院里設(shè)有灶房、耳房和馬房,馬房在儀門的左邊,這樣使用牲口時進(jìn)出大門比較方便。廁所一般都設(shè)在西南方位。天井院內(nèi)不能種桃樹、梨樹,有“命犯桃花”、“妻離子散”之說,對家人不好。當(dāng)?shù)剡€有院前種槐樹、院后種柏樹的習(xí)俗。
此外,后溝村的居室布局也很有意思:有兩口窯洞連通,還有三口窯洞相連通的。窯洞可以憑借山的立面建造,不靠山的地方建造窯洞可以用土坯壘。在村民張丕蓮家,樊宇看到,正房內(nèi)為上下窯式結(jié)構(gòu),上窯在里面,是主人的臥室,為了采光,開了一個很大的天窗,樊宇描述了臥室的溫馨懷舊之感,“溫暖的陽光透過天窗灑在土炕上,一對繡花布老虎枕頭臉并臉地親熱著,整個窯洞讓炕占去了一大半的地方。紅木箱上擺放著一對青花瓷瓶和圓紅塑料邊的鏡子,一只針線笸籮里順出了一件小孩的紅襖袖子?!毕赂G有個小樓梯,門口處有爐灶,爐灶的煙道連通上窯的炕,爐灶上有一個可以控制的鐵擋板,冬天是打開的,夏天關(guān)閉。夏天煙道改由外墻排出窯外,這樣爐灶的火燒不到炕里,以保持窯洞的涼爽。
在村落的排水系統(tǒng)里,安徽宏村的排水系統(tǒng),應(yīng)該屬于村落排水系統(tǒng)的上乘之作。但宏村的地勢基本屬于平地,在平地上構(gòu)建排水系統(tǒng),要相對容易得多。但像后溝這樣的地方,黃土沖刷、流失嚴(yán)重,民居七零八落,在這樣的條件下建造排水系統(tǒng),難度可想而知。幾百年來,后溝村里雖也出現(xiàn)過水災(zāi),但從來沒有因?yàn)榕潘畣栴}出過事,一直到現(xiàn)在。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當(dāng)年張俊宏在建造住房的時候,還建造了全村的排水系統(tǒng),在山頂上面住著的這幾處人家,他們家的水下來以后都要?dú)w到山頂?shù)淖畹吞帲畹吞幱袀€用方石塊砌成的渠口,多大的雨水也不怕。從渠道口流下去,渠道進(jìn)入另幾戶人家院落的地下面,在相對低的地方又開幾個入水口,讓第二層高度的幾戶人家的水流入,依次漸下。所有山上下來的水都?xì)w到一個大水渠中,最后流到村前的龍門河里邊。
后溝村西面山坳的最高處,有個磚瓦結(jié)構(gòu)的三合院,院中曾經(jīng)住著一位70多歲的老人。60多年前,作為新媳婦的她從儀門進(jìn)來,由于剛進(jìn)門的媳婦是不能住正房的,正房是老人居住,如果有輩分再高的老人,要住在正房東面的窯洞里,東面為上,西面為下,意思是尊敬老人,由此,她便住進(jìn)了東廂房。當(dāng)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后來,她終于住進(jìn)了正房東面的窯洞里,在這個院里撫育了7個兒女。最小的兒媳婦雖然也是從儀門中走過的,但不再住廂房了,另立門戶,住進(jìn)了村口蓋起的平房里。村口的三排平房,和老房子相比就顯得簡陋得多:沒有東西廂房,主體墻面用的是磚窯燒制的紅磚。門樓樣式簡單,進(jìn)門處不設(shè)影壁,主房是平房,這就是現(xiàn)代化帶給他們的變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