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教壇北斗錢夢龍老前輩所言:“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很多人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主客體異位,使學生缺乏興趣
在今年暑期研修中認真觀看了丁老師執(zhí)教的《記承天寺夜游》,受益頗多。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學習,從方法到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尤其在質疑問難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但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常常以串講為主。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jù)主體,一講到底。生怕學生聽不懂,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由于教學主客體嚴重異位,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就會產生厭煩、畏懼心理,影響了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煉。
二、應試教育,使課堂缺乏趣味性
為了應對考試,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按照“讀—譯—抄—背”的思路進行文言文教學,教師利用課堂、早讀,叫學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復復地讀、背,考前逼著學生反復記誦。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文質兼美的篇章,內容豐富多彩的教材都被定格成了咬文嚼字、應付考試的生產流水線,所以大多數(shù)文言文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
而丁老師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既有對文言詞語的理解,又有對重點句子較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且能通過重點語句深入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與文本的共鳴。如,教師引導學生在“解衣欲睡”的“欲”、“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欣然”、“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的“念”“遂”“尋”“亦”“相與”“步”這些字中領悟“遇月、尋友”的過程;引導賞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中的兩個問號等。教師引導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走進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賞詞析句,較好地落實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這一課標要求。
三、重教材,輕延伸,使學生缺乏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出現(xiàn)了文言文教學只注重課堂教學、注重教材的教學,忽視課外遷移,忽視文言文經(jīng)典篇目、經(jīng)典詩文的閱讀和學習的現(xiàn)象,使文言文教學猶如池中水、井中蛙,枯燥無味,毫無生機,更別說通過有效的課外延伸拓展,形成廣泛涉獵學習文言文,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水平的良好氛圍了。重點表現(xiàn)在:(1)學生沒有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2)不重視積累文言詞匯及用法;(3)不會進行課內外知識的遷移,導致對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落到實處。
丁老師的教學,課內外有機結合,材料引入適時靈活。解讀“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一句中的“欲”字,教師適時補充“烏臺詩案”的背景,引發(fā)學生對當時作者心境和情緒的理解與想象。引導體會“為什么要尋張懷民”時,教師補充張懷民被貶黃州的背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用了一個“但”字時,老師及時引入蘇軾的生活及作品資料。丁老師材料的補充雖少卻很有層次、有深度,一步步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處,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充分調動,學生在與老師、與文本的碰撞下體會到文本深刻的意蘊。
文言文作為國粹,是我們的珍寶。在文言文教學中,雖“山重水復疑無路”,但我們應理性地正視面臨的問題,勇于探索,反復實踐,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定會使文言文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