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主持人:王靚玲(甘肅省臨澤縣第一中學高一學生)
課題組成員:宋天明 張嘉慧 李翊 汪艷君 靳琪
課題指導教師:宋芳昌(甘肅省臨澤縣第一中學歷史高級教師)
長期以來,我們絕大部分歷史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接受性學習。依照教材講結論,或按教師的認知水平去理解歷史現(xiàn)象、評價歷史人物。2014年秋學期我在教授人教版《歷史》必修1“辛亥革命”的內容時,以辛亥革命103周年為契機,開展研究性學習,解決學習中困惑的問題。
【發(fā)現(xiàn)問題與意義討論】2014年是辛亥革命103周年紀念。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時發(fā)現(xiàn),教科書在論及辛亥革命影響時只闡述了其功績,而沒有闡述其局限性。這無疑是一種認識上的缺陷。同時在學習中還提出很多有疑議的問題,諸如辛亥革命真是孫中山領導的嗎?袁世凱真是我們民主進程的阻礙者和絆腳石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在基礎較好的班開展關于辛亥革命的再認識研究。
【研究步驟與主要方法】探究學習小組的主持人為王靚玲,參與開題報告討論、研究計劃制定、搜集資料、分析素材以及構思研究性學習成果,表述和完善“對辛亥革命再認識研究”成果的有宋天明、張嘉慧、李翊、靳琪等。下面是我們探究的主要疑慮點和
問題:
一、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高中歷史必修(2)13課對辛亥革命功績從政治、經(jīng)濟等諸方面作了闡述,但對其局限性卻未提及。辛亥革命是劃時代的偉大革命,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然而,這場革命在終極意義上失敗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共和國方案未能真正實現(xiàn)。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失敗的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革命。這是我國史學界公認的定論,毋庸置疑。但是不能因此推論:辛亥革命在任何方面都是不徹底的、失敗的。但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任務完成得比較好的英、法,一個(英)卻沒有完成徹底消滅君主制的任務,另一個(法)卻要經(jīng)過三起三落,費時82年才徹底消滅君主制。相比之下,軟弱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卻是首年起義,次年推翻帝制,其后并迅速平息了兩次復辟活動,從此再無人敢問津帝制。對世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史上的這個大奇跡,能認真注意到的學者,能有幾個?
二、怎么看孫中山
過去,對如何看待評價孫中山,似乎已經(jīng)有了歷史定論:說他是辛亥革命的領袖,“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中國的華盛頓。應該說這些評價是用英雄史觀看問題,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
孫中山到底是否領導過武昌起義,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但過去教科書的宣揚很多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比如說孫中山1894年沒有見著李鴻章立即對改良失望,一眼看透李鴻章和清政府沒有希望了,決定革命。這個說法很勉強。他給李的那封信——《上李傅相書》,放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是很膚淺的。與同時代的鄭觀應《盛世危言》相比,差得甚遠。李鴻章沒有虧待他,當時他正在處理朝鮮戰(zhàn)爭的問題,孫中山上書說想到國外考察農(nóng)業(yè),李的幕僚馬上給了護照,滿足了他的要求。
最關鍵的是在辛亥革命后,孫中山?jīng)]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中國政治局面混亂的一個根源。他發(fā)動三次戰(zhàn)爭,第一次是宋教仁案以后的二次革命。第二次是袁死后發(fā)動所謂的護法戰(zhàn)爭,以廣州為根據(jù)地打了五年。第三次是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這次造成中國民主政治的大倒退。
為什么孫中山存在這些問題?應該說,這跟他的思想和知識水平有關。而要正確評價孫中山,就應站在國家、社會進步的立場,不要拜倒在某個人腳下,而要客觀地看,拿材料來討論。
三、怎么看袁世凱
關于袁世凱,過去貶得他一無是處。都知道他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為了爭做皇帝,居然充當賣國賊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同時也說在袁在任及以后的整個北洋軍閥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對內專制獨裁,對外出賣國家利益。對袁世凱這種評價源于他的稱帝,長期的宣傳講的是專制已遭人唾棄,因此稱帝就是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的人自然就成了人民公敵,世人唾罵,討袁勢力就自然成了護國的正義力量。
現(xiàn)在倒過來有人說他如何了不起。兩個極端都沒有跳出黨派史觀的影響和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客觀地講其主要貢獻有兩條:一是興辦新式教育的楷模。二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有功之人。在經(jīng)濟領域,中國人今天仍熱情傳頌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功績,但往往不了解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包括決定用中國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凱的功勞。正如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所說:“一世怪杰的袁世凱,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p>
參考文獻:
[1]方志欽.辛亥革命徹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0.
[2]袁偉時.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幾個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1-2.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