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的擇校,已經(jīng)成為城市居民的一大困擾。形成這樣的困擾,在很大程度上,是體制的原因。
無論哪個國家,只要教育資源存在不均等的現(xiàn)象,人們就會擇校,選擇教育資源比較優(yōu)厚的所在。所謂教育資源的優(yōu)厚,無非是師資和教學環(huán)境與設(shè)備的優(yōu)越。發(fā)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日本式的,在義務(wù)教育階段,幾乎沒有多少私立學校,所有的公立學校資源均等化,教師各個學校輪崗,任何一所學校不會跟別的學校有什么不同。還有一種是美國式的,公立學校資源均等,但同時存在大量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梢源嬖诰薮蟮馁Y源差異,但家長得另外付費。
然而,在中國,卻既不像日本,也不像美國。公立學校的資源差異巨大,別說城鄉(xiāng)之間,就是同一座城市,好學校和差學校,師資和設(shè)備差別巨大。一些教育部指定的示范學校,在資金和別的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政府的傾斜性支持,因此吸納了最好的教師和學生,升學率每每是同城其他學校的幾十上百倍。每年北大和清華在北京招生指標大約200多,但當下北京最好的中學人民大學附中,升入這兩所名校的學生,就能占到一半以上。即使在義務(wù)教育階段,這樣的差異也是同樣存在著,好的小學和好的初中,能升入名校的比率,要比差學校,高到不可以道里計。
顯然,在這樣的狀況下,讓人們不擇校幾乎是不可能的。無論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三令五申,下多少禁令,擇校都勢不可擋。
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當然是解決擇校的一個辦法。但是這樣的辦法,實行起來很有難度。漫說在全國,就是在同一個城市,實行教師輪崗,都會遭遇巨大的阻力。實行了幾十年的單位體制,在輪崗面前怎么辦?教育行政部門,怎樣實行以往盯人頭式的管理?如果打破單位體制,教育行政部門自身是不是還有必要存在?一旦觸及到了行政部門的利益,改革就會立即遇到腸梗阻。
更進一步,說到底,當下所謂的中小學名校,無非是在教人應付考試方面比較有功夫而已。好學校的所謂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能較大幅度提高學生考分上。但是,考分高,并不意味著學生一定就優(yōu)秀,甚至很可能相反。中國的教育喊了這么多的素質(zhì)教育,但實際上素質(zhì)教育到今天還是一個幌子,骨子里還是應試教育。即使是名校,在培養(yǎng)學生讀書,思考,研究性學習方面都沒有多少辦法。如果真的有一天應試教育改變了,那么當下的所謂名校優(yōu)勢,也就不復存在了,當然,人們也就不會這樣瘋狂的擇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