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和趙炎說過一段《吹?!返南嗦?,趙炎說:“我愛抽煙,我一次抽三箱?!瘪R季說:“我愛喝酒,一頓我喝四噸半?!壁w炎說:“我這人少年老成,十歲就上大學了?!瘪R季說:“我這人成熟得比你早,九歲就大學畢業(yè)了?!壁w炎:“那我八歲就結婚了?!瘪R季:“我七歲兒子就十三了。”
這樣的吹牛,純粹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完全屬于“笨吹”。聰明的吹牛,是把小的說得跟大的一樣,把假的說得跟真的一樣,而且讓你不知不覺,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法制晚報》近日刊登了一幅漫畫,標題是《吹牛的人在哪兒?》。漫畫畫的是一個人正在看電視,突然熒屏上一個賣“保健品”的幽靈伸出一只手,說:“嗚……只有吃了它,才能救你的命!”看電視的男人嚇得毛骨悚然,趕緊拿出一大疊鈔票,到電視上購物。
在電視上吹牛的人,大都穿著“專家”、“教授”或“祖?zhèn)鳌钡耐庖?。一天到晚,滔滔不絕地介紹某些藥物和保健品的特異功能。一個人,什么病都懂,一服藥,什么病都治。而且越是疑難雜癥,他那東西就越有效。
還有些明星大腕,也加入了“電視吹?!钡男辛小1緛頉]有這種病,就說吃過這種藥;本來沒有用過這種東西,卻說這種東西好。不僅出賣了自己的嘴,而且出賣了自己的良心。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五彩繽紛的商品世界里,誰也分不清是“美村姑”,還是“白骨精”。
也有人反問,在你們文場,就沒有人吹牛嗎?想一想,還真不少。前幾天聽一位出版社的編輯講:“我每年接觸上百個作者,每個人都感覺自己的文章寫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相當?shù)暮?。文化界的批評之聲也越來越少,見到的多是互相吹捧和抬高。”
把一百個人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都好嗎?肯定有好,也有不好。問題是沒有人承認自己不好,也沒有人批評別人不好。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像馬季和趙炎一樣,你說我是“時代的新星”,我說你是“潮流的代表”。
這種風氣,也充斥于官場。有的是吹自己:計劃中的項目,就說上了,想象中的事情,就說辦了,說得多,做得少,說得大,做得小。有的是捧別人:誰也不批評,誰也不得罪,明明知道上邊人或下邊人有貪腐跡象,卻也裝聾作啞,從頭到尾都投優(yōu)秀票。
文場吹牛,很快就會被市場和歷史所淘汰。而官場吹牛,卻常有人越吹越高。從科級吹到處級,再從處級吹到廳級。只有等他們因貪賄落馬的時候,人們才會發(fā)現(xiàn),這小子之所以能夠升得這么快,原來全靠這一套。鑒別一個官員是不是吹牛,其實很簡單。到年終的時候,把他那些匯報、講話、報告、報表等都找出來,一條一條核對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只是,誰來干這個事呢?看來,有必要制定一套“吹牛上稅法”,讓他“上稅”,他就不敢吹了。
【原載2014年4月7日《西安晚報·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