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期刊國際化已經成為全球期刊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在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爭奪日趨激烈的今天,西方國家借助優(yōu)勢已經基本上壟斷了國際話語權。因此,我國應努力打造具有國際話語權競爭力的學術期刊,積極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競爭,避免我國學術成果向歐美外流。
關鍵詞:學術期刊;國際化;話語權;學術話語;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0-0172-02
引言
隨著我國學術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學者們對學術期刊也提出更多的期望與要求??v觀國際學術界強者如林,“西方國家在學術期刊出版的很多方面都領先我們很多,如何能讓我國的學術研究成果走出去,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是學界關注的熱點”[1]125。自2012年開始,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了200家國內的學術期刊以“站在國際前沿、符合國際需求”的標準來打造國際名刊,希望能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進程,增強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本文從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必要性入手,探討推動我國期刊參與國際學術話語權競爭的方式與方法,以期增強我國期刊的國際競爭意識,努力在國際上取得我們應有的學術地位。
一、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意義
學術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現(xiàn)平臺,其發(fā)展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學術期刊的進步與發(fā)展不僅可以推動我國學術研究的提高,同時也可以吸引國外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為我所用。同時,也有助于我國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進入西方學者的學術視野。首先,期刊國際化不僅有助于宣傳中國學術成果,也可以帶動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其次,增強我們的國際化水平可以大大避免我國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流向國外,減少學術損失;最后,期刊國際化是我們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必要手段。在當今“西強東弱”的國際學術界,英美等科研大國擁有學術評價的話語霸權,使得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存在結構性障礙。當然,這與母語語種的差異問題存在很大聯(lián)系。西方的學術期刊均以英語為工作語言,而我國大部分學者的英文學術寫作水平確實不能與母語者相較。另外,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在用英語表達時也存在很多語言翻譯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高水平研究成果走出國門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國內一些具備良好英語功底的學者大多將自己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直接投稿于國際上的高水平期刊,使得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外流。由此可見,國際期刊格局大大限制了我國學術研究的國際認可度。為了提高我國學術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爭取我們應有的國際學術地位,我國的學術期刊就有必要積極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競爭。
二、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必要性
“從根源上看,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競爭主要受制于‘權威期刊引文數(shù)據庫’的評價機制,即各類國際引文索引的編制權。誰擁有這種編制權,誰就有權力界定何為權威期刊和決定哪些期刊為權威期刊。這是最高層的國際學術話語權”[2]。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例,SSCI和AHCI是國際廣泛認可的兩大學術引文數(shù)據庫,但是我國被收錄的學術期刊不足1%。在被收錄的期刊中,我國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普遍低于2.0,而語言類雜志《語用學期刊》是13.0左右,美國自然科學頂尖雜志《科學》的影響因子是34.0左右。由此可見,差距之大,令人擔憂。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國際引文索引的問題,不能盲目地肯定或拒絕,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真分析現(xiàn)狀,建構解決辦法。我們必須承認,與國際上的期刊強國相比,我們確實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總體研究水平不高,國際影響力較弱,全球組稿能力不強和海外發(fā)行量不夠等等。這些問題進而導致“中國問題”和“中國立場”在國際學術界的“失語”[2]。
反觀這些問題,期刊相對發(fā)展的滯后也反應出我國學術研究狀態(tài)面臨的一些困境?!爸袊斍暗膶W術話語生態(tài)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與西方的話語之間存在巨大的‘話語逆差’;二是設置國際議題的能力不足;三是價值觀多元化。這些因素共同制約著中國學術話語權的提升”[3]6。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博士的數(shù)量已經遠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每年發(fā)表和出版的學術論文與著作也名列世界前茅,但是這些量變并未帶來質變。我們仍然在大量使用西方輸入的學術術語、概念和范式,并以西方掌控的學術標準來衡量我們的研究成果。中國卻很少有概念或是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輸出給西方或被相應的西方學術界認可。大量的學術話語逆差導致我國原創(chuàng)性和本土化的研究遭遇窘境,進而不得不向西方學術標準“低頭”。但是,以解決西方問題為基礎、以西方思維模式為導向建立起來的西方理論模式難以準確地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因此,在我們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情況下,這種單向度的接受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只能隔靴搔癢、削足適履,不能適用于中國的實際。如何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些現(xiàn)狀,進而為我國的學術研究贏得與經濟地位、文化地位相稱的學術地位呢?我們只能積極地去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力求創(chuàng)建并繁榮發(fā)展根植于漢語的、本土的、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實現(xiàn)“以我為主”的國際化,促進漢語學術在國際上的興起,讓世界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
三、國際學術話語權的競爭方式
在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我國的學術思想要想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競爭中掙得一席之地并掌握主動權,就必須要加快國際化期刊的建設步伐。這是國際學術話語權競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此外,我們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
(一)加強學術創(chuàng)新與原創(chuàng)性
科學研究的精髓就是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性。在我國現(xiàn)有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就充當搬運工的角色,將西方的東西翻譯與引進過來,就當作新的科研成果發(fā)表。這不能算作創(chuàng)新,更談不上原創(chuàng)。學術創(chuàng)新是指要有新材料、新方法或是新觀點,三者有其一都可以稱為創(chuàng)新。但是原創(chuàng)性的要求就要高得多,它追求的是零起點的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活動或成果。對前人已有理論的修修剪剪不能算作原創(chuàng),只能算創(chuàng)新。恰恰是原創(chuàng)性的這種高標準要求,使得其在各領域占有最高的話語權。但是,目前我國在科學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上還遠落后于西方強國,這其中也包含了歷史遺留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西方通過對權威索引機構的霸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具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發(fā)表。因此,在學者們努力增強我國學術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的同時,我國的學術期刊應加大國際化的步伐,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國際話語權的競爭當中,二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更快地加強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二)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
構建以自主為中心的話語體系是競爭國際話語權的基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基礎和參照系”[3]7?!爸袊鴮W術體系之當代建構的核心之點在于:當今的學術話語如何能夠深入于我們的歷史性實踐說開啟的特定內容之中,從而使這樣的內容能夠被真正的思想所把握,并能夠以學術的方式被課題化”[4]10-11。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從基礎做起,避免迎合西方的學術興趣和意識形態(tài)。首先,學術話語體系必須建立在真實語言使用的基礎上,必須以實際生活過程或其語言現(xiàn)象為基礎,不能采用烏托邦式的人工語言。這樣才能保證這種話語體系的生命力,使其可以不斷繁衍生息,隨著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進步。其次,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必須建立在漢語的基礎上,必須展現(xiàn)我們民族自身的特色與優(yōu)勢。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曾經說過,“語言是民族的世界觀,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想象”[5]52。最后,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要當作一項長期任務來完成,要有針對性和持續(xù)性。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其影響之大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西方學術霸權的現(xiàn)狀。因此,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是我國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根本法寶。
(三)改變辦刊理念與方式
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需要通過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來表達,最后還是要以期刊論文的形式展現(xiàn)給世人。因此,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最終仍需落腳于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與方式。學術期刊作為研究成果傳播的載體,對成果能否公布于世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學者知曉有決定性的作用。影響力大、發(fā)行量大、發(fā)行面廣的期刊自然就可以使研究成果傳播得更廣、更受重視。這也是西方多年來能夠通過權威索引機構掌控國際話語權的根源所在。因此,我們在增強學術原創(chuàng)性、建構學術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改變辦刊理念與方式,全面、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我國大多數(shù)的期刊人采用傳統(tǒng)的發(fā)行模式,在辦刊理念上也多為保守,使得很多突破性較強的文章不能進入學者們的視野,或是因為發(fā)行方式的落后而不能掙得優(yōu)先發(fā)表權。在這方面,我們還是要進一步積極轉變觀念,推動學術期刊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提高發(fā)行效率,大膽刊發(fā)有突破性甚至顛覆性的學術論文,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研究理念,為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平臺。
四、結束語
在學術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西方借助學術期刊的優(yōu)勢將大量的研究成果輸送到我國,甚至作為“學術前沿”來領導著我國的學術研究。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我們要積極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構建屬于中國的學術話語體系,增強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水平,讓世界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學術聲音。
參考文獻:
[1]謝群.學術期刊國際化與編輯素養(yǎng)探析[J].今傳媒,2013(5).
[2]聶珍釗.中國學術期刊要積極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2-19.
[3]張志洲.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建構[J].紅旗文稿,2012(13).
[4]吳曉明.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1(2).
[5]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