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在臺電大樓二樓的“海邊的卡夫卡”,是臺北公館區(qū)的地標之一。店主做起了一整面CD墻和書墻,售賣100多種獨立唱片、純文學(xué)書和歷史書等,并主理多類型活動與不插電演出。
在這里,你也許會遇見正在談?wù)撆_灣版《1Q84》的賴明珠女士,遇見韓寒的臺灣版新書發(fā)布,遇見馬世芳、張鐵志分享好音樂……除了不插電演出,所有活動的費用,只需要買上一杯飲料。
這里的老客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在下午5點半收拾書包—6點是清場時間,晚上8點也許有一場演出要來了。店主試過把最低消費從100臺幣提到180臺幣,這包含一杯飲料和一張門票。也許你在喝咖啡,完全不知道晚上會有一場演出、一個導(dǎo)演分享會或一場布偶劇,但你很自然地愿意留下來參與其中。“終極目標是,讓這里的活動像是在馬路當街發(fā)生的一樣,自然而然。餐飲和活動之間實現(xiàn)無縫黏合?!蹦鞘且粋€新型咖啡館的實驗理想。
雖然這些店投資金額不等,規(guī)模不一,但是卻有很多共同的趣味與特點。除了實力較強的幾家,“不太好找”幾乎是它們的共同注腳。它們通常位置較為偏僻,或是在市中心的二樓店,相對低廉的租金,讓開店更有自由度。另一方面,因為不太好找,所以有效地阻隔了無效人流,給大家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是的,安靜,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混血店提供的飲料,通常是價格較低的軟飲,或者咖啡,這跟夜店強迫的高消費截然不同。對于希望能喝上一杯,慢慢消磨時間的人來說,也是沒有壓力的。
與其說這些混血店販賣的是貨品,不如說是生活方式。因為這些小小店鋪為人們展示了生活的各種美妙之處,大家才會為它們深深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