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通常指患者盡管有充分的睡眠條件和環(huán)境,卻存在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中醫(yī)稱“不寐”,“不得眠” 。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得不深、時常覺醒、晨醒過早、擔心失眠、夢境頻發(fā)、頭暈頭痛、乏力健忘等。
一、方法介紹
任督平衡法是我院自主研發(fā)的一套中醫(yī)特色療法,由任督點穴、八卦頭針、火龍藥灸和穴位敷貼四大療法結合而成。目前年接診量6000余人次,總有效率達90%以上,深受業(yè)內(nèi)專家認可與好評。
1.任督點穴
(1)督脈點穴
患者俯臥位,醫(yī)者坐于患者頭前。①拇指揉撥啞門至大椎的督脈一線3~5遍;點按啞門、大椎各30秒;②雙手中指由下而上理頸夾脊3~5遍;點按風池、完骨各30秒;③多指揉兩側的胸鎖乳突肌3~5遍;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立于床旁。④單掌推大椎至腰俞的督脈一線3~5遍;⑤疊掌揉大椎至腰俞的督脈一線,再拇指點按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俞各30秒;⑥單手掌指關節(jié)滾督脈3~5遍,以微熱為佳;⑦掌揉兩側膀胱經(jīng),由輕到重,配合患者的呼吸節(jié)律;⑧最后沿督脈一線用捏脊法(捏三提一)3~5遍,手法結束。
(2)任脈點穴
患者仰臥位,醫(yī)者坐于患者頭前。①雙手拇指分抹前額,印堂至太陽3~5遍;②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各30秒,再拿眉弓3~5遍;③點按印堂、神庭、百會各30秒;④雙手大魚際揉前額及面部3~5遍,以微熱為佳;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立于床旁。⑤醫(yī)者立其旁,雙掌逆時針方向輪狀摩腹3分鐘;⑥單掌推膻中至關元一線3~5遍,再拇指點按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各30秒;⑦單手掌指關節(jié)滾腹部五經(jīng)3~5遍;⑧掌振腹部3分鐘,手法結束。
2.八卦頭針
基本取穴:百會大八卦。穴位定位:以百會為中心,分別在其左、右、前、后、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向旁開3寸一一取穴,呈八卦形向中心透刺1寸,每組8穴,留針20分鐘。
3.火龍藥灸
(1)患者取俯臥位,督脈從大椎至腰俞一線,均勻涂上一層自制中藥藥泥,再將5個盛有艾絨的火龍罐同時點燃,分別放置在大椎、至陽、筋縮、命門、腰俞上,灸20分鐘,以透熱為度;
(2)患者取仰臥位,任脈從膻中至關元一線,均勻地涂上一層自制中藥藥泥,再將5個盛有艾絨的火龍罐同時點燃,分別放置在患者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穴上,灸20分鐘,以透熱為度。
4.穴位敷貼
將自制中藥藥泥用適量姜汁調(diào)制好,用專業(yè)膠布固定于督脈上的大椎、命門和任脈上的天突、關元,保留時間4~6小時。通過敷貼起到加強藥物滲透和保持療效的作用。
二、專家提醒
該療法主要適合于原發(fā)性失眠,對于繼發(fā)性失眠則需先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進行睡眠調(diào)理。以上治療10日為1療程,一般輕中度失眠患者1~3個療程即可見效,而重度頑固性失眠患者則須長期治療并定期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