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是根據(jù)中醫(yī)中藥理論,按照醫(yī)療、調(diào)配、制劑的不同要求及藥材自身性質(zhì),對中藥材或飲片進行各種加工和處理。實踐證明,科學的炮制能減毒增效,而不科學的炮制往往會使藥材有效成分喪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由來以久
有關中藥的毒性記載和研究由來已久。早在東漢時期,《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把所收錄的365種中藥,按無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種,屬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藥物。這是中藥毒性在現(xiàn)存本草文獻中的最早記載,如《名醫(yī)別錄》就載錄有毒中藥131種,《新修本草》載錄143種,《證類本草》載錄223種,《本草綱目》載錄361種,并列有毒草專著。古代醫(yī)家針對中藥的毒性大小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類,認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宋代已將重要的配伍禁忌藥物加以總結(jié),列出其名稱,亦即后世所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如妊娠用藥的禁忌,因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兒或墮胎的作用。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及辛熱藥,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及慎用的藥物臨床必須慎重考慮。由上述可見,中藥的所謂毒性實際上不僅是指有毒性中藥,同時包含古人已意識到不合理的用藥或用量過大或炮制方法不當?shù)惹闆r?,F(xiàn)代科學技術方法也已經(jīng)證實,任何藥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即“是藥三分毒”。
科學炮制使中藥減毒增效
有毒中藥經(jīng)炮制后,除便于儲存、調(diào)劑和服用外,更重要是能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增強藥物的療效。因此,有毒中藥的炮制十分重要,歷代都給予高度重視。其減毒原理如下。
1.炮制使毒性物質(zhì)破壞
有些藥物通過加熱可使毒性物質(zhì)破壞,從而使毒性減低。如馬錢子含有毒成分木鱉堿和馬錢子堿,通過砂燙高溫處理后,此成分即被破壞或揮發(fā),使之含量降低至安全范圍內(nèi)。
2.炮制可使毒性物質(zhì)分解(或水解)
有些藥物通過炮制使毒性物質(zhì)分解后,轉(zhuǎn)化成為低毒或無毒的物質(zhì)。如附子、川烏、草烏的毒性成分為生物堿(尤其是烏頭堿),遇水或加熱后,被水解(或分解)轉(zhuǎn)化成為毒性較低的烏頭次堿及幾乎沒有毒性的烏頭胺,從而使毒性減低。
3.炮制可使毒性物質(zhì)衍化
在炮制過程中,如果同時對有毒中藥配加某種輔料,這種輔料中的某些成分與有毒成分作用,衍變成一種無毒而又不影響療效的物質(zhì),使毒性降低。如大戟含有毒的三萜類化合物,用醋炮制后,即可與乙酸作用變成衍生物,使之無明顯刺激性及毒性。又如用甘草為輔料炮制某些有毒中藥,由于甘草含有的甘草酸水解后生成葡萄糖醛酸,能與含羥基等有毒物質(zhì)混合,生成難于吸收的結(jié)合型葡萄糖醛酸而達到解毒目的,故許多藥物炮制都用甘草。如加明礬炮制某些有毒藥物,明礬是鋁的復鹽,在水中分解為氫氧化鋁,呈凝膠狀,帶負電荷,可吸附生物堿、苷等而解毒。
4.炮制使毒性部位直接去除
有些中藥的某部分有毒,通過去除毒性部位使該藥無毒或低毒。如蝮蛇、蘄蛇的頭部毒腺含有強烈的毒素,去頭后降低毒性,保證了用藥的安全。
5.炮制可使毒性成分逸出
如斑蝥中有毒成分斑蝥素,與米同炒至85℃時即開始升華,因而降低了毒性。露蜂房內(nèi)含有的蜂房油是一種含有毒成分的揮發(fā)油,經(jīng)炒黃后,能使部分油揮發(fā)而降低毒性,同時又矯正臭氣。
6.炮制使毒性成分降低在安全范圍之內(nèi)
有些藥物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即是有效成分,炮制時須采用使其毒性成分降低在安全范圍之內(nèi)的方法。如巴豆有效成分與毒性成分均存在于油脂中,傳統(tǒng)的炮制方法采用壓油用霜法,不能全部去除巴豆油,要求保留在18%~20%之間為宜。
中藥的炮制去毒6法
為使用藥安全和有效,毒性中藥的炮制方法有以下數(shù)種:
1.加熱去毒
利用炒、煨、蒸、煮、油炸、砂燙等方法去毒。如馬錢子、斑蝥、烏頭類藥材。
2.加輔料去毒
毒性中藥在用水浸洗過程中,加入一定的輔料,如生姜、白礬、甘草、皂角、黑豆汁、醋、石灰水等,以減低其毒性,如半夏、大戟、甘遂、芫花等峻下逐水藥。
3.壓油制霜去毒
如巴豆、柏子仁等。有人說:巴豆如不去油,力大如牛??蓪投箟簽榉勰?,加淀粉,使脂肪油含量達到18%~20%,其毒性大為降低。
4.水泡漂等去毒
用大量清水浸漂藥物,可使毒性成分溶于水,從而降低毒性。如川烏、附子等。
5.凈制去毒
通過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達到去毒的目的。如蛤蚧、蘄蛇、烏梢蛇、金錢白花蛇、斑蝥、紅娘子、青娘子、蜈蚣等。
6.水飛降毒
水飛法解毒就是利用中藥毒性成分溶于水,而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的特點,將藥物加水反復研磨,從而達到降毒的目的。該法適用于一些不溶于水的礦物藥,如雄黃、朱砂等。
相關鏈接
哪些中藥品種有“毒”?
《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所列毒性中藥共28種: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第一部共收載毒性中藥材68種,分為3類,其中“大毒”8種、“小毒”24種、“有毒”36種。
“大毒”類有:川烏、馬錢子、天仙子、巴豆(含巴豆霜)、紅粉、鬧羊花、草烏、斑蝥。
“小毒”類有:丁公藤、九里香、土鱉蟲、川楝子、小葉蓮、水蛭、艾葉、北豆根、地楓皮、紅大戟、兩面針、吳茱萸、苦木、苦杏仁、草烏葉、南鶴虱、鴉膽子、重樓、急性子、蛇床子、豬牙皂、綿馬貫眾(含綿馬貫眾炭)、蒺藜、鶴虱。
“有毒”類有: 干漆、土荊皮、山豆根、千金子(含千金子霜)、制川烏、天南星、木鱉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華山參、全蝎、芫花、蒼耳子、兩頭尖、附子、苦楝皮、金錢白花蛇、京大戟、制草烏、牽牛子、輕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陸、硫黃、雄黃、蓖麻子、蜈蚣、罌粟殼、蘄蛇、蟾酥。
在此基礎上,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的有毒性中藥品種有所增加,共82種,其中大毒中藥增至10種,小毒中藥增至31種,有毒中藥增至4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