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與群眾路線是幾個關聯概念。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共生并存物,社會工作是近年來的國家戰(zhàn)略,群眾路線則有哲學、方法、歷史等幾個視角。社會工作因與群眾路線具有同結性,從而可以對群眾路線有所啟迪。群眾路線的主體是領導,也有群眾,兩者需正面互動并體現伙伴關系;群眾路線可以涉及同事、服務對象乃至全體國民,授人以魚+授人以漁,吸納社工倫理的積極元素,協助對象的改變和推動場境的改變。當然,群眾路線也要領悟社會工作的階段智慧。此外,群眾路線不僅要關注行為而且要注重制度;群眾路線雖是對干部的要求,但群眾也應有多元倫理。當然,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干部需要進行社會增能,展示液體角色。
【關鍵詞】社會建設 社會工作 群眾路線
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與群眾路線是當代中國值得關注的幾個專門術語。社會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并存概念,也是本世紀初以來的熱點議題。社會工作是“助‘人自助’、促‘境’美好”的專業(yè)服務及其管理活動,促進公正是其最高宗旨。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傳統(tǒng)法寶,可以視為黨的“社會”路線,也是新時期需要運用的工作策略。上述三者均與社會有關,有其內在聯系。
一、社會建設
首先談談對社會建設的一些理解?!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至少有兩個部分與社會建設關系比較緊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部分,“決定”言及,“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部分,“決定”言及,“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創(chuàng)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p>
社會建設是當代中國的熱點議題。經濟開放三十年,增加了財富,也伴生了問題。而既有的資源積累、不斷提高的社會認識又使社會建設日受重視。其實,國家發(fā)展與人相似。人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就有社會交往等需求,這可視為社會建設。中國現在已到了這個階段。對此,我們要有達觀的認識。
社會建設有多方面積極功能。于民眾而言,社會建設可以舒緩其困境,滿足其需求,促進民眾更感幸福、更有尊嚴。對場境來說,社會建設可以滿足民眾的非物質需求,輸入正能量從而成為人力資本投資,工作在前從而降低整體成本,從而有其經濟功能。社會建設可以糾正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協助民主參與,增加訴求方式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從而有其政治功能。社會建設可以舒緩問題,推進公正,促進和諧,從而有其社會功能。社會建設注重以人為本,展示了當今難得的人文關懷,從而有其文化功能。
二、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和近年來的國家戰(zhàn)略,是社會服務機構及其社會工作者協助工作對象恢復和發(fā)展“社會”功能,促進外在環(huán)境更加美好,從而重新達到人與環(huán)境平衡的專業(yè)服務及其管理活動。
社會工作兼具理論和實踐兩重品性;可以解構為價值、目標、主體、對象和方法等五個要素;也可以劃分為需求評估、方案設計、計劃執(zhí)行和評估總結四個階段。關于其要素和階段,后面會結合其與群眾路線的關系進行說明,不再贅述。
三、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正在全國開展的任務。關于群眾路線,查閱資料后,有兩個說法比較權威。一個出現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本,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另一個見于《中國共產黨章程》最新版,說法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其中,最后一句話很關鍵,超越了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說法,達到新的高度。
群眾路線大致有哲學、方法、歷史等視角。從哲學視角看,群眾路線被視為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政治哲學;從方法視角看,群眾路線被視為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從整合視角看,群眾路線被視為政治原則與領導方法的統(tǒng)一、政策制定與政策執(zhí)行的統(tǒng)一、認識功能與利益表達的統(tǒng)一;從歷史視角看,群眾路線在不同時期有各別內涵,“為民、務實、清廉”則是群眾路線的當今時代內涵。
四、社會工作與群眾路線具有同構性
群眾路線視角眾多,在結構上,它與社會工作有相似性。
社會工作的主體有民間性和非營利性,其注重社會的特點應該對群眾路線中的黨員干部有所啟示;社會工作的對象主要是弱勢群體及其問題,這屬于群眾路線應該關注的議題;社會工作旨在提高人類福祉,這與群眾路線服務群眾的目標完全呼應;社會工作注重“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等價值倫理,這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價值有共通之處;社會工作的方法是基于雙方平等伙伴式互動,這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相通,社會工作強調協助對象改變,助“人自助”,這與群眾路線“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也有所呼應。
五、社會工作對群眾路線的啟示
既然社會工作與群眾路線有結構相似性,從社會工作視角應該也可以領悟群眾路線的要素。
群眾路線的主體是領導,其實也有群眾,沒有群眾哪有領導。社會上的每個主體對民眾幸福均有責任,每個主體不應該也不可能是萬能的,不同主體的正面互動因相互同理而更具智慧。領導要到群眾中去,群眾也要參與進來,兩者建立伙伴關系而非伙計關系。
群眾路線的對象應該是廣義上的群眾。于黨員干部而言,同事應該也是群眾,服務對象當然也是群眾;推而論之,全體國民都可以視為群眾。當然,群眾路線也要借鑒社會工作的對象特性,兼顧弱勢對象和普通對象,兼顧人群與組織;總之,要兼顧各方,還要兼顧多類問題和需求。
群眾路線的目標應該吸收社會工作的智慧,授人以魚+授人以漁,“助”人自助,協助群眾成長到能自己幫助自己,從而真正要“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當然,自助者助人、“助”人自助、助人者天助的涵義及其關系也很值得我們好好領悟。
群眾路線可以吸納社工倫理的積極元素。關于“人”:我們要相信人無論貧富都有天賦的價值尊嚴,人有能力和動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要對自己負責也要想到他人,人有共同需求也有獨特偏好。關于“社會”:我們要相信社會必須提供機會、實物和服務,而且要體現公平。關于“工作”: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應受到關懷和尊重,要使人有最大機會決定生活方向和方式,要推動個人與他人互助。
群眾路線可以借鑒社會工作的多元方法,可以協助對象的改變和推動場境的改變。如,在大學中,面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可以協助其提升學習能力,也可以優(yōu)化考試安排。
除要素之外,社會工作的過程智慧也可以對我們理解群眾路線有所啟迪。群眾路線也要領悟社會工作中需求評估、制訂方案、計劃推行和總結評估的階段特性。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融于不同階段。其中,最后一句與社會工作中的“助”人自助意境相通,群眾路線需要激發(fā)群眾參與。如,看我黨當初,協助根據地民眾成長,守住一方,我們也才能對外拓展。
六、群眾路線的拓展性領悟
對于群眾路線,還要領悟幾點:群眾路線的主體是干部,關注人的行為層面;其實,更要注重制度建設及其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對象在不同場合存在差異,可以包括同事、伙伴等。群眾路線是對干部的崗位要求。其實,群眾也應該有崗位倫理。當然,無論是誰,其崗位都是多元的,他/她可以是子女、配偶、父母、居民、處長等,每個崗位都應做好。當然,理念很重要,行動更關鍵;現在很基礎,長效更重要。
七、黨員干部的“社會”增能
做好群眾工作,干部要進行“社會”增能,至少做到幾點:
一是認清國家社會建設、社會工作和群眾路線的宏觀形勢,了解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階段性,領悟中國在經濟建設有一定基礎之后必然是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兼顧的,而不是經濟建設自娛自樂,閉門造車。
二是把握中國特色的社會價值。傳統(tǒng)文化和助人理念很值得我們領悟和內化,孝、家庭為本、遠親不如近鄰、集體主義等都對群眾路線有積極功能。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要真正領悟并切實體現。
三是了解社會知識,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其他知識、特定主題等。這樣,就有利于黨員干部兼顧個人行為方面的知識和社會場景方面的素養(yǎng)。
四是提升核心能力。其中,自我能力包括具有善心、積極參與、勤奮工作、敢擔責任、危機應變、表達優(yōu)秀、嚴格自律等;團隊能力涉及熱愛他人、知道感恩、善于聆聽、樂于助人、善于溝通、尊重團隊等;行政能力關系到對上支持、對下關心等。
五是學會調查研究,領悟多種方法,并切實保證客觀、全面、深入三大原則的達成。
當然,群眾路線需要黨員干部體現多元功能,展示液體角色,并在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和向自己學習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從而,為將群眾路線的理念化為具體行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