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的人生有一個快樂的開始。為此,要掌握每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不管是在課內(nèi)還是在課外,與他們一起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關鍵詞:激發(fā);引導;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童年,人生已經(jīng)開始!”當筆者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內(nèi)心深處就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是的,只有承認人生從童年已經(jīng)開始,才能承認自己面對的學生并非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群有思維、情感、意志的人,而且是一群獨立、具有無限發(fā)展可能性的人。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受教育的人決非沒有生命的泥團,誰要是像那個師傅群只管把他們往模子里按,他的失敗是肯定無疑的。”為了能讓學生的人生有一個快樂的開始,筆者努力地與他們一起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快樂原本就是學生的天性,愉快地學習知識是學生迅速成長的情感動力。為此,筆者把課堂變成師生快樂交流的主要場所,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認真觀察每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并有針對性地為他們鋪設一條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快樂之路。
低年級學生對什么都好奇,求知欲望極強,但來得快,去得也快。為此,筆者針對學生實際,及時進行啟發(fā)和誘導,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在吸引并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應學的知識和技能。另外,低年級學生是通過直觀形象的思維來理解世界的,所以,適時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感悟,既可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他們體會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高年級階段,再將競爭的機制引入課堂,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分不同類別,獎給他們喜歡的小標識,讓學得好的更想學,學得不夠好的不甘落后,讓學生的注意力時時自覺地集中在所學的知識上,而教師自始至終都以贊揚、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
小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所以筆者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努力做到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因此,筆者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討論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一種和諧、合作、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所必需的思維方法、重要知識和應用技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情緒的時候,學習會變得痛苦,成績也會不穩(wěn)定。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才會鋪就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基石。因此,要想與學生一起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一定要把學生的興趣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時時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學習、探索的氣氛就會洋溢在整個教室。當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時,學習就會是快樂的。
另外,學生的課后閱讀也是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教會了學生如何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優(yōu)秀之后,還要引導他們閱讀跟課程有關的課外讀物。讀書能使他們走進一個個不同的新的世界,在那里,可以了解自己原本不知道的、感興趣的人和事,能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學到許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學習,變得更聰明、更完美。
對于學生來說,完整的教育還離不開各種活動,課外的教育活動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意志、信仰、交往、行為規(guī)范等很多方面,它們共同組成學生的歡樂童年。一個斑斕多彩的小學時代,會促進學生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在相應地改變,教師要努力由教學的主導者轉(zhuǎn)變成教學的參與者與合作者,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創(chuàng)性,引領他們充分感受知識的魅力,激發(fā)和喚醒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快樂、自主地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
傳授知識的課堂雖然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部分,但在整個校園這個大的課堂里,教師還要注意自己平時的言傳身教帶給學生的影響,要讓學生的快樂貫穿整個學校生活的始終。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就要做到理解、信任學生,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公平合理地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很好地溝通,學生才能真正把教師當作朋友,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其次是要尊重學生。小學生的世界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與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犯錯是正常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及時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絕不能動輒就怒氣沖沖地批評斥責他們。當然,適當?shù)呐u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尊重學生為出發(fā)點。如果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失誤造成矛盾,要敢于自我批評,勇于承認錯誤。另外,對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學生相貌、個性和興趣各不相同,成績有好有差,教師一定要客觀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要貼近每一個學生,這樣師生關系才能和諧融洽,學生和教師都能感到輕松快樂。
當教師和學生都擁有了一顆快樂的心,就能共同感受學習中無處不在的快樂,就能在快樂成長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參考文獻:
楊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