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學校的德育工作從觀念、內容到方法,仍禁錮在傳統(tǒng)的窠臼里,大大地脫離了當代青少年學生思想發(fā)展的實際。所以,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實際上相當大的部分是無實際效果的。因此,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是當前學校德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良好行為范例
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富有模仿性,感受具體事物能力強,而感受理性東西的能力差,這為思想道德觀念的直接灌輸帶來了困難。但是道德意識的外延是行為,行為是可感的和可模仿的。這就決定了行為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點。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榜樣進行導向,同時需注意,思想道德的榜樣必須具有可學性,必須是正面的榜樣。反面的典型、假的典型不宜作榜樣,而那些遠離學生生活的偶像,也不適于作學生的榜樣。而學生同時代的人,特別是學生身邊的榜樣,對學生來說具有親切性和可學性。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巧妙地運用現代視聽手段,多渠道地將現代社會中的這些榜樣推薦給學生,供學生學習。
在榜樣教育中,一般德育工作者比較注意先進典型的教育作用,但往往忽視從學生自身尋找良好的潛在意識和行為,用其自身的東西教育自己,強化自己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向自己的優(yōu)點學習,這種內省作用比引導學生向別人學習的作用大得多。因而,德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到學生中,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從學生的日?;顒又袑ふ覍W生的心靈軌跡,捕捉其心靈的閃光點和優(yōu)良行為,并用表揚、獎勵等方式進行強化,設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期望的行為上來。同時,不僅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尋找學生的良好行為,而且還應發(fā)動所有學生,使人人都尋找別人和自己的良好行為,這不僅能優(yōu)化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還能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環(huán)境。
二、進行因人而異的層進式目標激勵
太高或太低的目標都是無激勵機制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因人而異地制訂明確的目標。這種目標要求,要切合實際,最好是和學生本人協(xié)調,由學生自己提出,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制約性。當第一級目標實現后,適時與學生本人制訂第二級目標,如此層進式地設定目標,能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在實施這種層進式目標激勵時,要特別注意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目標必須具體明確,經過努力可以實現,使學生獲得成功感;第二是要及時地肯定學生的進步,強化學生成功感。
三、建立優(yōu)良的道德行為的積分制
利用記分的方法,記錄學生行為,可以促使量與質的轉化。學生的優(yōu)良行為記正分,違紀行為記負分,最后用代數和評估學生整體行為,以此優(yōu)化學生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積分制具有直觀性,對青少年來說,其激勵性較強。
四、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與學生心理相容
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思想道德形象,所施教的思想道德內容,只有適應于學生心理接受機制,才能被學生認同,才能啟動其內驅力,形成其思想道德觀念。如果學生對德育工作者所提供的思想道德形象或內容產生排斥心理,則無論如何是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的。德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社會地位、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和年齡等方面均有差異,存在著一種所謂“代溝”,這幾乎是一個“規(guī)律”,再加上許多德育工作者與學生存在心理上的隔膜,在這種心態(tài)下,任何形式、任何內容的德育工作都不會有效果的。要進行有效的德育工作,首先必須把德育工作者與學生這種心理相斥轉化為心理相容。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做到:(1)深入學生中去,觀察了解學生;(2)理解學生,尊重學生;(3)愛護學生,幫助學生;(4)提高自身素質,時時處處做學生表率。
五、堅持因材施教的德育工作原則
當前流行的傳統(tǒng)德育工作方法的一個突出弊端,就是無視學生個性特征的“一刀切”“總動員”“大報告”“硬灌輸”,即把學生當成灌輸思想、觀念的接受器,簡言之把學生當成“物”,因而談不上尊重學生和研究學生的個性需求。再頑劣的學生,也有精神需求,要設法顯示自己的生存價值,也需要人們理解、尊重他的生存。因而,德育工作的關鍵就是尋找到學生的人性需要,而學生人性需要又有個體性、發(fā)展性、多樣性和社會歷史制約性,這就決定了不同時代的學生,同時代的不同學生,甚至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同一個學生的人性需要的獨特性,從而也決定了德育工作的獨特性。所以,準確地把握這種特性,是取得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契機。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德育工作也要因人而教,而且因人、因時、因事而教,切忌教育內容、方法、手段上“一刀切”“大鍋飯”。
六、尋找學校德育和學生精神需要的共振點
當前是一個新時期,信息的傳播與反饋十分迅速。學生能多角度、多側面地接觸社會信息,學校已不再是形成學生世界觀的唯一中心。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某些特定的人際關系,對涉世不深且好奇心強烈、自我意識突出的青少年學生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和導向性。因此,要尋找學校德育和學生精神需要的銜接點、共振點,德育工作者就要運用家訪、社會調查等方式,廣泛地研究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從這些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尋找學生心理需要的軌跡,從而對癥下藥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與此同時,德育工作者還要主動出擊,有意識地改善學生周圍不利的人際關系,設法創(chuàng)造好的人際關系,利用良好環(huán)境獲取良好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