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如何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跆拳道基本素質訓練進行探討,以期為跆拳道運動在幼兒中推廣提供借鑒。
關鍵詞:幼兒;跆拳道;素質訓練
一、引言
跆拳道運動要求練習者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平衡性、靈敏性等。身體素質的好壞對跆拳道技術、戰(zhàn)術能否充分發(fā)揮起決定作用。因此,在幼兒跆拳道訓練中,應嚴格根據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力量訓練
幼兒的骨骼細短,韌性較好,不易骨折,但容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和耐力較差,容易疲勞,且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發(fā)育得早、快、好,但動作一般不協(xié)調;關節(jié)牢固性和穩(wěn)定性差,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脫位。因此,在進行力量素質訓練時一般采用克服自身重量的動力練習,避免采用克服外部阻力的練習。另外,由于幼兒肌肉耐力較差,容易疲勞,但也容易恢復;心臟容積較小,心臟收縮能力較弱,主動脈口徑比肺動脈口徑小,肺活量小,因此不能夠進行大強度的運動;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機能興奮強于抑制,神經細胞容易興奮,但也容易產生疲勞,因此在幼兒力量練習時還特別注意負荷安排,遵循適宜負荷原則和漸進式原則。適宜負荷原則即根據幼兒的現實可能和人體機能的適應規(guī)律,以及提高幼兒競技能力的需要,在訓練中給予相應量度的負荷,以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的訓練原則。而循序漸進原則即根據幼兒具體情況,幼兒接受訓練時間的長短逐漸加大強度。
2.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速度訓練
跆拳道運動的專項速度主要包括反應速度、擊打速度和步法移動速度。由于幼兒由于肌肉力量和耐力較差,動作不協(xié)調,所以速度素質較差。因此,發(fā)展幼兒速度,首先要發(fā)展肌肉力量和熟練動作,再發(fā)展反應速度、擊打速度和步法移動速度。另外也要在發(fā)展反應速度、擊打速度和步法移動速度中同時發(fā)展肌肉力量,綜合發(fā)展并堅持科學系統(tǒng)性,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3.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耐力訓練
耐力在跆拳道競技比賽和實戰(zhàn)訓練中影響技術、戰(zhàn)術的發(fā)揮。幼兒由于肌肉力量和耐力較差,容易疲勞。且心臟容積較小,心臟收縮能力較弱,主動脈口徑比肺動脈口徑小,加上肺活量小,肺泡缺乏彈性,因此不能夠從事過于緊張的體力活動。所以在幼兒耐力訓練中應特別注意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合理安排,負荷強度以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內并以有氧耐力訓練為主。教師要根據其生理特點,采用小強度、大運動量的循環(huán)間歇訓練法,在練習時注意每組練習的強度不能太大,時間不宜太長,但組與組之間的休息時間可以短一些。如:快速跑10~30米→單腳站40~60秒→蛙跳10~20次→俯臥直臂撐25~30秒→深蹲起15~20次→連續(xù)擊靶10~15次;每站休息30~45秒,每組休息2~3分鐘。
4.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柔韌性訓練
柔韌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動作完成的質量,良好的柔韌性還可以減少運動中的損傷。對于跆拳道運動,腿部的柔韌性尤其重要?;镜娜犴g性訓練方法有兩種,即動力拉伸法和靜力拉伸法。幼兒由于骨骼細短易彎曲、變形,關節(jié)牢固性和穩(wěn)定性差,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脫位等生理特點。所以在進行柔韌性訓練時一般以靜力拉伸為主、動力拉伸為輔。靜力拉伸法主要采用體前屈(身體直立或坐下)、劈叉(縱向或橫向)、跪坐壓腳面、下腰等,靜力拉伸時還適當施加外力但不宜過大。動力拉伸法則主要采用弓步壓腿、各種方式和方向的踢腿練習等。但在動力拉伸中不施加外力而只是克服自身阻力的練習。另外,在柔韌性訓練時還要注意發(fā)展柔韌素質與力量素質,避免或消除兩者之間的不良轉移,并堅持長期性,因為柔韌性發(fā)展快,易見效,可是消失也快。每次訓練后,我們還特別注意要放松練習,以使肌肉柔而不軟,韌而不僵。
5.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平衡性和靈敏性訓練
平衡性和靈敏性是人體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影響跆拳道運動水平的重要素質。幼兒由于力量、速度和柔韌性都比較差,所以平衡性和靈敏性自然也比較差。因此,在訓練幼兒的平衡性進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單腳立(閉目或睜眼)、單腳跳、走直線、走平衡木。另外,還安排了一些感統(tǒng)訓練,如打陀螺(強力刺激孩子左右腦發(fā)展),獨腳凳(練習伸展和保持平衡、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覺機能),太極平衡板(針對身體協(xié)調不良、平衡能力較差的孩子進行訓練,增加前庭及本體感的刺激),走梯子(用輪胎架梯子增加難度、發(fā)展平衡能力、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覺機能)。
三、結論與建議
幼兒學習跆拳道正處于學習的初始階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基本素質訓練為主,以技術、戰(zhàn)術為輔。然而,幼兒正處于身體發(fā)育初期,所以在幼兒跆拳道訓練中應嚴格根據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訓練。
參考文獻:
[1]鄧樹勛,洪泰田,曹志發(fā).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