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大都市,讓人驚訝的是,諸如太平清醮、打小人、許愿樹、燒黃紙、吃大盆菜等,這些民俗卻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獨特街景,亦是港府推廣旅游的一大法寶。
市民排隊“打小人”
3月6日,農歷二月初六,24節(jié)氣中的“驚蟄”。這一天,盡管天空飄著毛毛細雨,但時代廣場旁的灣仔鵝頸橋煙火繚繞,水泄不通。數(shù)千人趁著一年一度“打小人”正日子,趕到這個據(jù)說“煞氣夠重”的“風水寶地”,宣泄內心不滿。
“打小人”是一種流行于香港、廣東珠三角民間的巫術,始于盛唐,人們希望借此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現(xiàn)在純粹是一種民間習俗,用以舒緩壓力。
“打小人”全年都可進行,但在驚蟄那天來“打小人”的特別多。根據(jù)傳統(tǒng)說法,驚蟄日萬物被春雷驚醒,害蟲益蟲都出來了,身邊的小人在此時便開始出現(xiàn),這天便要去“祭白虎”和“打小人”,透過“白虎”來鎮(zhèn)壓“小人”,為自己帶來好運。此為“打小人”的由來。
在香港,灣仔鵝頸橋橋底已經成為“打小人”之集中地。據(jù)說“打小人”最適宜選在煞氣大的三叉路口,而鵝頸橋就位于三叉狀地帶。
“每年驚蟄生意最好,我會24小時開檔,通常累得連飯也吃不下,而且不斷地打,手腕和肩膊都覺得酸痛。”專司“打小人”的阿婆稱。
一般來說,中年女人打“二奶”,男士就打同事、上司,不少人沒有特定對象,多數(shù)打各方“小人”,祈求事業(yè)順利、兒女幸福等。不過,一位多年靠“打小人”為生的趙婆認為,很多時候她們充當?shù)?,更類似于心理咨詢師,緩解客人心中的焦慮不安。
曾經有一位男客工作中惹上麻煩,上庭前一天來到地攤,剛坐下就嚎啕大哭。趙婆婆除了替他“打小人”,還耐心安慰對方。后來,這名客人解決問題后,特意買了水果來感謝。
為何在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仍然能保留如“打小人”這種與科學規(guī)律相去甚遠的習俗?
香港法定語文事務部招田輝認為,香港的民俗流傳與其特殊的歷史發(fā)展有關。香港以前是一個以漁業(yè)和農業(yè)為主的島嶼,靠天吃飯的成分比較大,當人們遭遇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往往寄希望于想象中的諸類神祇。而這些古老的民俗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些民俗并沒有受到當局者的破壞,反而自由存在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人總有一些心靈上無法開解的結,寄諸這些儀式,也是一種尋求解脫的方式。
各種民俗原樣保留
除了“打小人”在香港傳承下來,其他民間習俗亦原樣保留。如燒黃紙、“斬雞頭”,這是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fā)毒誓的形式。儀式開始,雙方跪在神案前,面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后,雙方各執(zhí)一張黃紙,高聲吟誦誓言。接著,廟內執(zhí)事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只,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為了結。
斬雞頭是水上人家最隆重的起誓取信的儀式,任何錢債糾葛、口舌是非及冤仇曲直等事,如果雙方不想到官府解決,那么,便用斬雞頭的賭咒方法來解決。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jù),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于是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師爺、律師同時前去“監(jiān)斬”。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fā)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fā)誓,于是斬雞頭沒斬成?;氐椒ㄍィü僖蛟娌豢舷认鹿虬l(fā)誓,說明他心虛、理虧,遂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此案當時轟動了整個香港。于是,“斬雞頭”便流傳開來。
我們常常在港劇看到“林村樹掛”。這是位于香港新界大埔林村的許愿樹。許愿樹其實是兩棵大榕樹。相傳50年前,一名水上居民久病不愈,唯有向這些樹旁天后廟的土地公公祈福。不久,他的病奇跡般地好了。于是,村民們都相信這些樹有靈性,便在年初三拜完天后廟后再向這些樹許愿。此后,漸成風俗。
兩樹被當?shù)卮迕褚暈樯耢`。后來,人們還制作寶牒,寫上愿望,并將其系上重物,向樹許愿后將其拋上樹干。聽說,一次就掛上的是最靈的,如果拋三次掛不上,要重新祈愿再拋。
“圍村”的盆菜是最具民俗特色的。每逢喜慶及紅白喜事需宴請賓客,主人家便要制作盆菜。盆菜象征來年生活“十全十美”、生意賺到“盆滿缽滿”,還要家人“團團圓圓”?!芭璨恕边x材十分講究,例如,花菜就是取其粵語諧音“發(fā)財”的美好寓意。
香港大埔頭“圍村”的村民鄧興華今年65歲,是鄧氏第23代傳人。馬年新年的第一天,大埔頭圍村共擺了300桌盆菜宴席,全村村民以及回鄉(xiāng)團聚的子女共2000多人一起享受了這傳統(tǒng)的盛宴。
據(jù)鄧興華介紹,盆菜的起源有好幾個版本,都與香港及華南一帶相關。一種說法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殺,逃亡至現(xiàn)在的深圳一帶。天色已晚,眾將士饑腸轆轆,當?shù)卮迕裢樗侵页?,用僅存的豬肉、蘿卜,加上現(xiàn)捕的魚、蝦做飯。因為沒有足夠的碗碟,只好拿木盆盛菜,將士們圍盆而食。這就是日后盆菜的雛形。
圓圓的大盆內,美食一層又一層疊放,有“盆滿缽滿”、“豐衣足食”之意。滿滿一盆菜肴,足有9至12層之多。以前村民就地取材,用料多為蘿卜、芋頭、豆皮、豬皮及豬肉;生活富足后,村民將墨魚、雞肉、蝦等較為昂貴的食材,也加入“盆菜”中。
1960年代,一對美國夫婦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廈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tǒng),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村落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記錄及研究鄉(xiāng)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書中專門提到了香港民俗中的“盆菜”,他們認為,盆菜之所以能在新界保存下來,食物的象征意義非常明顯,各種材料分別煮熟之后才放進盆內混在一起,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一種效果,這效果就是平等兩個字——每一個圍著盆菜吃飯的人都是平等的。盆菜打破了社會所有的隔閡。
港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撰寫過自己對香港習俗的看法,他認為,這里面飽含著中國人濃濃的鄉(xiāng)情。香港新界各村落都有自己的源流,經歷了很多代人的承祖接代。其間,形成了大致相同而又有差異的習俗。民俗問題學者從中可以尋出很多已被人忘記的東西來,尋出祖先們的生活軌跡,看到文化的演變。也許,這些才是香港人追求傳統(tǒng)民俗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