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平臺的建立是應用戶的需求。
建立一個專業(yè)的公益平臺的想法最初來自于微博用戶的需求。因為我們發(fā)現很多用戶希望通過自己的微博尋求幫助,也有人希望通過微博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當時的新浪微博沒有一個產品能將這類需求消化掉,雖然因為一些不好的事件當時大家對公益的信任度非常低,但我們還是選擇在那個時候建立這個公益平臺,希望求助與捐助都變成合理的流程,變得公開和透明。通過專業(yè)的團隊來核實求助信息的真實性以及善款流向的可監(jiān)督性,也希望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使得捐獻變得簡單而快樂。
公益不只是有錢人能夠做的事情。
在美國,家庭通過社區(qū)的捐贈,以及個人在工資收入中的固定捐贈會占公益事業(yè)的絕大多數,而國內的很多人還認為慈善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情。公益微平臺就是要提高大家的參與度,比如通過手機軟件就能實現捐款,不設捐贈門檻,項目不會有暗箱操作,每一步都可監(jiān)控,最后還會收到項目報告,會有很好的個人成就感。微平臺的監(jiān)控數據也顯示,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個人的復捐率能達到百分之二十,募款也已經超過了兩個億。
微博可以把名人明星對公益的影響力放大。
幫名人明星做相關的線上慈善拍賣是我們的一個大項目,因為這種方式能讓大家有很好的聚攏作用,可以讓更多人在短時間內集中了解公益。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項目,吳奇隆和蘇有朋一起把春晚的演出服拿出來拍賣,兩邊的粉絲進行線上PK,最后的結果是兩件衣服以差不多的價錢成交,粉絲團把錢作為善款,衣服又還給了喜歡的明星。還有的名人通過微公益平臺拍賣自己的午餐,一頓午餐大概拍到十多萬,感興趣的人也很多。
跟時尚媒體合作是雙贏的項目。
在公益這個領域,也存在一種“熟女經濟”現象。因為有數據顯示,年齡在三十歲左右,成家當了母親的女性在捐贈者當中占很大的比例。她們有愛心,很感性,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同時也是時尚媒體的主要關注對象。所以我們很愿意同像《風尚志》這樣的時尚媒體合作,雙方互補長短,達成有益于公益的雙贏結果。
保持好公益的溫度,呵護好公益的氛圍。
我有時候問別人,如果在馬路上問路,有多少人會回應你?有多少人會熱情地回應你?公益是社會的縮影,都缺乏一些溫度。公益微平臺上也有騙子,而且手法非常粗暴,可能就是發(fā)一張非常慘烈的照片,然后貼一個賬號,就有好心人打錢。其實了解的人會知道,凡是經過我們核實的項目是不會出現私人賬號的,所有的款項也都是打到對公賬戶上。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騙子就禁止人們在微博上求助,只能通過我們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正常的程序和途徑。國內的公益氛圍太脆弱了,必須要精心呵護。
人物介紹:
貝曉超,新浪社會責任總監(jiān),全面負責新浪微博微公益產品平臺和新浪公益頻道內容平臺的運營管理。曾任百度企業(yè)社會責任部門負責人,涉足企業(yè)責任領域,長期致力于公益管理、社會化媒體與社會公益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