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紅樓十二金釵圖》的漆畫掛屏,共計12幅,每幅規(guī)格為120cm×36cm,最主要的技法為拉線和針刻。完成這套漆畫作品,楊莉耗時兩年有余。每天坐在窗前,在十二塊用傳統(tǒng)手法反復打磨、拋光而成的黑漆板上,用手中粗、中、細三種拉刀拉出人物線條,用鋼針刻出衣物紋飾……看著黛玉、元春、李紈這些虛構(gòu)的古代女子,一天天在自己的手中重新鮮活起來,楊莉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久經(jīng)磨練終成果
多少個王朝興盛又滅亡,多少個百年成為往昔,漆藝卻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中國的漆藝有悠久的歷史,數(shù)福州、揚州、平遙、成都四地的漆藝歷史最具代表性。其中,成都漆器工藝精湛,做工考究,而且大多工序為手工制作。因此,與其它漆器藝術(shù)制作相比,成都漆藝更多了一份親近。
而追溯這漆藝的歷史,要以千年為單位論數(shù)。漆器工藝起源于7000多年前的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歷經(jīng)千年,它早已超脫了原來僅有的實用功能,集實用、美觀、鑒賞、收藏于一體,成為我們與過去溝通的橋梁,傳承祖先的智慧與哲思。
機緣巧合,1974年,下鄉(xiāng)當“知青”,回成都半年的楊莉,正趕上母親任教學校的一些房間被成都漆器工藝廠租用進行生產(chǎn)過渡。楊莉母親對成都漆器有所了解,非常希望女兒考進漆器廠。
楊莉,又名伊爾根覺羅·爾倩,滿族,她的家族為前清正藍旗。但是這些都沒能讓她幸免共和國初建時的百廢待興與成長中的波折。正值韶華,趕上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潮,一待就是八年。但是八年間,她從未放棄自己的愛好,每天堅持畫畫??嘈娜耍觳回?,憑著扎實的美術(shù)功底,楊莉也如母親所愿考進了成都漆器廠,從此與漆器藝術(shù)結(jié)下不解之緣。
漆器的精美工藝,歷經(jīng)歷史長河熏染的絢麗作品一下子吸引住了年輕的心。
進廠后,楊莉師從陳春和、余書云、張福清等漆藝工藝大師,并得到喬十光、李大樹、曾慶華、王星泉等著名漆藝家的精心指導,進步很快,從設(shè)計、制胎到裝飾、清拋光、制漆等所有工藝,她都爛熟于心。
成都漆器向來以集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制品而著稱,但毫無疑問,手工制品也意味著無法用現(xiàn)代機械精準復制,每一刀、一線都必須手工刻制,這就要求漆藝制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刻制的深淺度,力道均衡適度。而這一要求,絕非一日之功。楊莉?qū)⑸厝A都獻給了漆藝藝術(shù),拋棄一切繁雜俗務(wù),潛心創(chuàng)作,終于繪制出一件件精品漆藝作品。
一顆素心繪百色
我所能想象的漆器大師的工作室是這樣的:寬敞的房間里,有高高的書櫥,其中擺放著大師喜歡的各種書籍;書櫥旁的墻上有照片,定格了大師獲獎時激動的瞬間,還有大師與其他名家的合影;臨近書櫥的應(yīng)是大大的工作臺,其上有序地擺放著漆器制作的各種工具;對,桌面最應(yīng)手的地方還應(yīng)擺著一個待打磨的半成品;順著工作臺的方向望去,抬頭應(yīng)是窗明幾凈,遠眺應(yīng)是綠意盎然。
但是見過漆器大師楊莉工作室的人卻是這樣描述的:在寂靜小街上有一座普通的居民樓,上二樓來到漆器大師楊莉的家中,她的工作室就設(shè)在臥室的陽臺上。工作臺是一張古舊的大木桌,略顯陳舊和雜亂。一盞落地臺燈伸著長臂照在桌上。與寫作時希望看到窗外美景的愿望相反,楊莉的窗外,竟是鄰樓的一堵水泥灰墻……
不禁讓人心生感嘆,是怎樣的心無旁騖,楊莉才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完成漆器作品那多達七十多道的工序的?不了解漆藝的人并不知道華麗精美的漆器并不比燒制一個精美的釉瓶簡單。
漆器工藝十分繁多,薄料、研磨彩繪、填漆、刻漆、鑲嵌等,無不需要道道精心打磨。而且在這繁多的工序中,很多都需要作者微妙的精準掌握,任何一個程序出錯,都將讓作品付之一炬。而在創(chuàng)作上,楊莉一直只走精品路線,推崇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從設(shè)計到制作的所有工序,這無疑是給自己增加了難度。從事漆藝近四十年,楊莉不斷在傳統(tǒng)基礎(chǔ)上改進新工藝,但她一直堅持拒絕化學漆,只用中國生漆!
但是,這一選擇和堅持,比流水化生產(chǎn)更為寂寞、孤獨。因為漆性難把握,涂漆后,如果遇上干風天,漆不易干;若遇到下雨天,卻又干得快,如果不及時調(diào)整,就可能返工。被干風吹過的漆,里面可能一直是稀的,而在雨天則干得快會起皺,所以涂漆要看天色。貼金箔更需要掌握漆性,貼得時間太早沒有光澤,貼得太晚又貼不上……
楊莉的“雕漆隱花《昆蟲樂園》花瓶”,是以楠木為胎,底灰為三灰三磨,髹以數(shù)層黑推光漆,再用雕刻的裝飾手法雕出梨花,再以銀箔襯底,上涂數(shù)層透明漆,打磨后與黑漆齊平,顯出透明漆最為精美的琥珀色及金邊,經(jīng)反復多次清光、拋光、開漆,使其光亮透水。再用真金勾帖出花蕊,用堆漆的裝飾手法堆出各種小昆蟲……如此反復打磨才得出。歷經(jīng)這番修煉,作品不但十分耐看,而且光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好,越發(fā)透亮迷人。
為有沉香舉世傳
現(xiàn)年65歲的楊莉,已在漆器創(chuàng)作道路上潛心修行近四十年。前不久,她因長時間伏案、彎腰制作漆器引發(fā)身體不適被送進醫(yī)院動了一次手術(shù)。在醫(yī)院住院的那幾天,是她從事漆器藝術(shù)以來休息最長的日子。
雖然有諸多頭銜加身、諸多精美作品留世,但是在成都漆器工藝制作與傳承的道路上,她仍未停息?!澳壳拔易畲蟮男脑甘窃谟猩辏M最大的力量去改善成都漆器界困境,挽救漆器這門絕妙的民間工藝面臨失傳的尷尬?!睏罾虿粺o痛心地說。
漆器制作的原料難找、工具難買也是影響漆藝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楊莉說:“所用的漆必須是從漆樹中提取的天然生漆,古代帝王、富豪有專門的漆園,可現(xiàn)在漆樹越來越難找,四川不僅沒有專門的漆園,而且野生漆樹也不斷遭到人為破壞。隨著成都漆器工藝廠的衰落,制作漆器的工具也無處求得,只有靠自己手工制作?!?/p>
同時,培養(yǎng)一名漆器人條件太高,受大環(huán)境影響,年輕人無法以一顆清靜之心全身心投入到漆藝的學習與研究中。學漆器的人和漆器人才越來越少,使得這門奇妙的民間工藝面臨失傳的尷尬。目前成都大師級的漆器人不到8位,從事漆器藝術(shù)的人不到50位。為了拯救成都漆器,拯救這門自己傾注太多心血的獨門藝術(shù),楊莉從自己做起,她自費收徒甚至包吃住,教授那些對漆藝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學習者,初次接觸沒有干的生漆,多數(shù)人都會生“漆痱子”,不但奇癢,重者可起泡甚至流膿。但神奇的是過敏再利害愈后不會留下痕跡,皮膚反而愈加光滑細膩。
也許,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將漆樹的產(chǎn)物饋贈給人們,經(jīng)過靈巧的手和溫婉的心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品,傳遞一股力量,傳承一份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