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帶給人美的享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藝術的呈現角度也不盡相同,就樂曲演唱而言,民族、美聲和通俗這三種唱法就為整個音樂體系的豐富做出不小的貢獻。其中,通俗唱法是近年來才引入的新思想,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早已活躍在音樂界。民族和美聲這兩種唱法有異有同,本文立足兩者的異同點,分析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如何互相彌補,共同進步完善。
【關鍵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共鳴腔體;呼吸運用;發(fā)聲方法;聲樂基礎;字正腔圓;融合反思
一、前言
針對美聲與民族這兩種唱法,在國內的討論已持續(xù)很久,其中,美聲區(qū)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qū)唱法。而民族唱法,以其“字正腔圓”“氣沉丹田”的傳統(tǒng)特色,同樣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人才投身其中。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在社會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都應逐漸學會互相學習,取精去糟,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自身體系的不足,將更美的聲音傳遞給聽眾。
我國的民族音樂雖然與西洋的唱法不同,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產生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在該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最后得以發(fā)展、流傳。即使在剛開始產生的時候有一些不科學的唱法,經過歷史的洗禮和人們的不斷改進與完善,不科學的部分已逐漸消失。這些只是藝術在形成與發(fā)展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國民族唱法的優(yōu)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民族音樂是在漢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有著中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也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二是其唱法富有中國特色,無論從發(fā)音、選詞還是口氣運用上都符合漢語的要求。然而,我國的歌劇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缺陷。其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系統(tǒng)的和科學的完善體系。一方面我們要重視我們民族唱法的研究總結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虛心的,有選擇的向西洋唱法和聲樂理論學習,以便使我國民族民間的唱法能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墒怯梦餮蟪ㄑ莩形牡母枨灿胁蛔阒?,由于西洋唱法的限制,有些歌曲演員吐字不清楚,這是不是有一個西洋唱法如何適應中國語言音韻的問題,因為任何一種唱法都與該地區(qū)的語言緊密相連。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概念提出
民族唱法是指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與方法,其中,無論是原始還是改編的民歌,還有一些中國戲曲、說唱藝術、民族歌劇以及具有中國特色曲風的創(chuàng)作歌曲的演唱方式,都可稱為民族唱法。然而,我國的聲樂教育界對這一概念的界定范圍仍較為狹窄,只有傳承和發(fā)揚我國民族特有的民歌、說唱藝術及戲曲形式的唱法再結合西方美聲唱法所產生的藝術形式。該藝術形式用以演唱我國各民族的原始民歌、經改編的民歌以及中國的民族歌劇等。
最早的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萌芽于17世紀,到18、19世紀時趨于成熟,最初的語言形式是意大利語。意大利語“Be Canto”的意思是美好的歌唱。翻譯后在我國便形成了美聲唱法。這種藝術形式的影響范圍之廣是不可小視的,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受其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的藝術形式。經百余年的演變,來自不同國家的聲樂演唱家和教育者將這門藝術發(fā)展成了打破語言限制,并適合于各國各民族的歌唱形式。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各自的特點
1.呼吸運用。正確的呼吸方式才能發(fā)出優(yōu)質的聲音,因此,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對于呼吸的重要性,二者都不約而同的將其放在歌唱的首要位置上。對于民族唱法,通常用“氣沉丹田”作為訓練呼吸的主要策略,這里指的丹田,是位于肚臍下三寸。目前我們所推崇的科學的以腹式為主導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而對于美聲唱法而言,對于呼吸的訓練更加注重氣息的“連貫”性,通常采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它要求吸氣深,橫膈膜聯(lián)合操縱,按歌唱的需要,使氣息沖擊聲門。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它的科學性在于以少量氣息獲得豐滿的共鳴,達到最好的歌唱效果。
2.發(fā)聲方法。民族唱法多用真聲,這種唱法不利于喉嚨的保護,因此,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中,美聲唱法的明亮、清脆、流暢等特點在民族唱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這種方式演唱的作品范圍極廣,無論是中國歌劇,中國風的歌曲還是戲曲、曲藝、民歌這種表現形式均適用。就發(fā)聲角度來說,美聲唱法通常真假都用,即二者混合著用于美聲歌唱中。這種自下而上的混合,可以避免出現明顯的換聲點,同時還能保證聲音的連貫性。
3.共鳴運用。民族唱法的聲音較響亮、集中,因為在腔體運用上,民族唱法多用頭腔,且位置靠前,這種發(fā)聲方式主要是受傳統(tǒng)聲音美學觀念的影響。而在近些年的演唱中,口腔共鳴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美聲唱法是混合共鳴,聲區(qū)中真假聲的混合,再根據高低音來分布不同部分的共鳴,便可發(fā)出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美聲唱法唱歌劇時后邊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到高音也不掩蓋。
4.咬字吐字。吐字問題是區(qū)別民族與美聲唱法的關鍵問題,民族唱法對其尤為重視。漢字的吐字向來要收聲歸韻,因此,民族唱法吐字的精髓亦可歸納為“字正腔圓,以字帶聲”。美聲唱法極為重視元音(母音)的歌唱技術,母音是由發(fā)自聲帶的基音振動和發(fā)自共鳴器官的泛音混合而成的,更有音樂教育家提出,“如果母音不好,歌聲就要受到不良影響”,由此可見美聲唱法對于咬正母音的重要性。
四、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聯(lián)系
1.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的影響。美聲的發(fā)聲方法是美聲和民族共同的聲樂基礎,二者的關系類似于樹干和樹枝。要想學好聲樂,基礎功夫不可忽視。打好基礎的前提下,才能根據自身的天賦特質確定今后的音樂道路。如此一來,將美聲聲音基礎用于民族唱法中,同時配以一定地域的民族特色,和諧統(tǒng)一的聲音便會發(fā)揮出“珠圓玉潤”的效果。美聲注重深呼吸、聲音的統(tǒng)一,這些方面為民族唱法奠定了聲樂基礎,對民族唱法會起到美化聲音的作用。
2.民族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啟示。“字正腔圓”、“以字帶聲”的民族唱法往往能表達出細膩的情感變化,這種發(fā)聲特色是值得美聲唱法借鑒的。在聲音亮度上、聲音甜美度以及吐字咬字清晰度上,民族唱法都為美聲唱法起到榜樣的作用。美聲雖注重連貫,但這并不意味著清晰地咬字可以被忽略,如果“重聲不重情”,完全成了“發(fā)音機器”,就無法領會美聲唱法的精髓。因此必要的借鑒學習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問題,可以讓美聲唱法所發(fā)出的聲音更加充實。
五、結語
音樂的魅力無處不在,同樣也無時無刻不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哪種表達形式,音樂總能傳遞出特殊的情感,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在藝術發(fā)展推陳出新的浪潮中都不應該固步自封,不斷融合不斷反思,才能不斷進步。民族音樂在演唱時傾向于明亮的聲音效果,而美聲唱法則更為偏愛略帶掩蓋色彩的柔和飽滿的嗓音效果。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達到雙贏的效果,會讓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音樂的舞臺上繼續(xù)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①馬國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從借鑒美聲唱法的角度出發(fā)[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②陳曉霞.跨界演唱切忌盲目———從民族和美聲唱法的跨界談起[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5)
③寧洪梅.淺談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J].北方音樂. 2011(6)
[作者簡介]石阿芳,女,漢族,1980年7月27日,江蘇連云港,大學本科,南京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yè),國家二級演員,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