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不想將廠子拓展成更大的規(guī)模,現(xiàn)在有人傳承了這門手藝,我也就沒什么遺憾了,過些年,我和妻子就該解甲歸田,讓年輕一代去繼承吧?!?/p>
--題記
汽車行駛在海陽市東村街道上,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被綠化得很好,陽光和煦,微風輕拂,遠處仿佛還能聽見海浪起伏的聲音,整座城市安靜而祥和。海陽是座小城,開車從東頭到西頭不過二十分鐘,人口只有約70萬人,大約為濟南的十分之一。但海陽地處膠東,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人杰地靈的小城面食非常有名,家家戶戶都蒸大餑餑、吃喜餅。這世代相傳的餑餑,海陽人民用一雙巧手制作,花樣越來越新,寓意越來越多,最終,這家常的面食竟變成了藝術品。而把這老一輩傳承下來的面食遍及海陽的角角落落,把這門世代相傳的面食手藝推廣到外地的人,是小城的一對夫妻,梁明清和高淑芝,他們由最開始的家庭小作坊到現(xiàn)如今有自己獨立的廠房,期間歷經困難,也飽嘗喜悅,但從始至終不懈地堅持,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對膠東面食寄托一份情懷。
汽車到達的目的地便是梁明清和高淑芝的獨立面食廠房,離自家售賣面食的店鋪不遠,能夠及時補給貨源。整個廠房建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占地大約五畝,是一個四合院的樣子,由于地勢開闊,空氣十分清新,略帶些溫潤的潮濕感,與我想象中冒著濃煙的廠房大相徑庭,這里沒有污染,只有飄來的餑餑的清甜香味。
走進四合院,仿佛一個小型的生態(tài)園,西側角落里養(yǎng)了幾只小雞和鴨子,東側開闊的一塊土地種著幾種蔬菜,有黃瓜、茄子、辣椒、玉米、韭菜、土豆、西紅柿,這些都是老板娘高淑芝一個人張羅的,她說,這間廠房以后也會是她和工人們的家,所以想布置的環(huán)保生態(tài)些。原來,廠房是去年建的,西側的一排面食加工房已經裝修完善,北側的梁明清的辦公室及面食展覽處,還有東側的工人宿舍也已初具規(guī)模。面食廠的工人告訴我,這間廠房完全是梁明清自己設計的,從鍋爐房的建設,到設立面食展覽處的想法,再到為工人們置辦宿舍,他都一手包辦、親自設計,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在工人們的眼里,梁明清既是老板,也是家人,他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家人般的親切、樸實與善良,能夠帶著工人們一起致富?!盀楣と藗兲峁┧奚?,也是想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好好工作,只有把工人當家人看待,大家才能團結起來,把膠東面食發(fā)揚光大?!绷好髑逭f。進入面食加工房時,大約是早晨九點半,工人們已經開始忙活起來,三名女工正在案板上揉面,面團經她們的巧手一揉,色澤金黃,手感細膩;做了二十年膠東面食的老手藝人李秀芹正在制作膠東大餑餑——壽桃,她用面團捏出各種金魚、鳳凰和花朵的樣子,點綴在大大的壽桃上,惟妙惟肖;還有跟著梁明清做了十多年的老工人梁國燕,正在把蒸好的餑餑一屜一屜從蒸籠中拿出來。每一名工人都忙活著,臉上卻掛著滿足和幸福的微笑。工人們說,跟著梁明清制作膠東餑餑,也許不能讓他們很富有,但他們卻能感到安康與快樂。
梁明清和高淑芝一直和工人們一起忙碌碌,我看著眼前這座干凈的廠房,看著剛剛出爐的香噴噴的餑餑,開始好奇這一切背后的故事。當我詢問老板梁明清如何創(chuàng)辦出這座面食廠時,起初他不愿多說,不喜張揚的個性顯露出他的樸實。但慢慢地,他開始一點點向我講述他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他和妻子與面食結緣的人生軌跡一點點清晰。
海陽的面食手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作為地道的海陽人,梁明清和高淑芝的家庭也不例外,他們從小吃著餑餑、喜餅長大,自然對海陽面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1993年,梁明清和高淑芝結婚三年,女兒剛剛兩歲,生活條件并不好,用梁明清的話說:“純碎為生活所迫”,這對夫妻到海陽的各個市場開始賣速凍水餃。妻子負責手工包,丈夫負責售賣,夫妻倆一唱一和,日子雖清苦卻也基本溫飽。到了1996年,梁明清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商機,“海陽家家戶戶都吃火燒(即喜餅)和餑餑,但卻沒有人將其做成商品”,瞅準了這個商機,梁明清和妻子開始從朋友那里進貨,然后從一個集市到另一個集市,推車叫賣。后來他倆發(fā)現(xiàn)批發(fā)來的餑餑并不是用老式做法制作,而是采用偷工減料的簡單做法,不論是從口感、色澤還是外觀上都不屬于正宗的海陽面食。老式做法一般是用酒曲做面引子,再經過三次發(fā)酵才能做出成品。
出于對老式海陽面食的一種情懷,也是希望屬于海陽的面食手藝能夠傳承下去,梁明清和妻子找到李秀芹老人合作,李秀芹用老式做法制作餑餑,剛開始只是簡單的幾種花樣,后來經過老人的創(chuàng)新,花樣多次翻新。從那時開始,直到現(xiàn)在,面食廠里的所有面食均采用正宗的老式做法,他們一起將面臨失傳的手藝延續(xù)到現(xiàn)在,讓更多人了解膠東餑餑的歷史,品嘗到膠東餑餑的美味。
梁明清與妻子的創(chuàng)業(yè)并不一帆風順,期間的艱苦,他們的女兒記憶尤為深刻。“家里最苦的時候,父母連四毛五分錢的咸鴨蛋也不舍得買一個吃”,但一切辛苦都因事業(yè)的逐漸起步而值得。2006年,梁明清和妻子完全實現(xiàn)了自產自銷,2008年注冊了商標,雖然還是家庭小作坊生產,但對梁明清和妻子來說,這已經是質的飛躍。隨著梁明清的面食生意越做越大,許多人開始效仿他也做起面食生意,并將價格惡意壓低,梁明清的面食生意受到沖擊,“我曾經為這件事情苦惱很久,整天想著別人價格又低了,我們是不是也該降些”,后來他想明白了,他要以質量取勝,誠信待客,價格絕不變動。就這樣,一波波的后來者來了又走了,在海陽的面食市場上,只有梁明清的面食生意堅持下來,始終是一枝獨秀。
面食生意從家庭小作坊生產到工廠化的轉變,其中的創(chuàng)新讓梁明清費盡了心思。如果說工人宿舍、面食展覽處等設計體現(xiàn)了他的人性化,那么工廠化面食設備的啟用則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意和經營有道。
蒸餑餑的大鍋換成了蒸籠,醒面的土炕換成了電力恒溫電熱板,還有壓面機、絞面機等設備代替人工,但同時也保留了繁雜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這些都保證了面食的量化生產。梁明清說,工廠的面食是純天然、不加任何防腐劑的,口感與質量皆屬上乘,回頭客很多,一到過年過節(jié),需求量特別大,工廠的量化生產能夠保證面食的正常銷售。到目前為止,北京、濟南、東營、內蒙古、吉林等地都有梁明清的客戶,他的面食甚至銷往海外泰國。
海陽的面食給人安穩(wěn)、實在的感覺,正如梁明清和他妻子給我的感覺。梁明清認為,膠東面食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讓人一觸難忘的藝術品,應該為人們所傳承。對于未來,梁明清甚至沒有商人應有的宏偉藍圖,他唯愿膠東面食能夠進入各大超市,讓更多人品嘗到膠東的美食;他唯愿他的侄子能夠將膠東面食這門精致的手藝傳承下去,“未來,我不想將廠子拓展成更大的規(guī)模,現(xiàn)在有人傳承了這門手藝,我也就沒什么遺憾了,過些年,我和妻子就該解甲歸田,讓年輕一代去繼承吧?!睒闼氐脑捳Z,讓人感受到他對膠東面食難以割舍的情懷,對他來說,面食廠是他事業(yè)的載體,是他謀取生計的手段,但最終都會轉變成為膠東面食一襲傳承之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城安穩(wěn)富足,梁明清和妻子忙忙碌碌,而膠東面食的傳承,就這樣一代代延續(xù),未曾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