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石·珍稀
吳昌碩 田黃石 《勇于不敢》
這枚印章的彌足珍貴且待我說道一番:
這是吳昌碩的力作,在很多他的書畫作品中我們都能見到他鈐印此章。吳昌碩是誰?晚清民國書畫家、篆刻家、金石家、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是當(dāng)今印章收藏拍賣市場上最熱門的名家之一。
單看印文,其篆法婉轉(zhuǎn)多姿,非常有情趣;章法上是四三格式,勇字獨占,顯出其韻味,十分特別;剛中帶柔,十分精神;印章邊款僅落“老缶”二字,簡潔有力。
其長孫吳長鄴先生說:“先大父缶翁篆刻存世原已不多,幾經(jīng)戰(zhàn)亂后,愈見稀少,其田黃自用印共壹拾貳方,實為國之瑰寶?!边@枚印章曾流落民間,顛沛流離,所以,故事性也十足。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曰:“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币馑际欠彩虏灰珗?zhí)著,莫強求,要清明通達。這是吳昌碩的自用章,但有可以當(dāng)閑章。印章如諾,鈐在書畫上便是人生態(tài)度,因此還具備了文人氣息。
最重要的是,在極其稀缺的田黃石石料下,這枚田黃石印章重達88g,色彩如黃金一般,紋理溫潤細膩,充滿靈性,在收藏和拍賣領(lǐng)域堪稱品相完美。
藏石也有趣
田黃石,是壽山石品種中的珍品,制作印章的絕好材料。清時福建巡撫曾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足見其珍稀。石材不可再生,并且原材料日漸稀少,就價值來說,藏石甚至比藏印來得更兇猛。
壽田石和青田、昌化、巴林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印章名石。如果你關(guān)注拍賣市場會發(fā)現(xiàn),名石印章價格飛漲,如上所述的吳昌碩所用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極品,2006年時價格還在三千五左右一克,如今甚至已經(jīng)漲到了十萬,拍賣會上的田黃小件動輒上千萬也是常有之事。巴林石是后起之秀,近十年價格瘋漲,甚有趕超之勢。
究其原因,很多人喜歡把玩石頭甚至超過印章本身,但是印章石尺寸不大,造型又十分有文人氣,還有印文點睛,若是出自名家則更珍貴,所以,印章石收藏可謂大熱。
藏石固然有趣,但是好的印石不一定就是好的印章,好的印章即使石材不那么珍貴也有收藏價值,因此藏石又是個見仁見智、各取所需的事兒。
篆法·傳奇
高鳳翰 《家在齊魯之間》
這是清代書畫家、印家高鳳翰的自用章。與印文內(nèi)容相符,高鳳翰是山東膠縣人,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一生流離,四十歲時好不容易被授歙縣縣丞,可惜被誣陷牽連,流寓揚州,成為揚州八怪之一。
高鳳翰印章不多,卻個個經(jīng)典,這枚“家在齊魯之間”便是如此,任何人看到它都不會無動于衷——它看似古板實則靈活,線條迂回、粗細隨意、篆法生動自然變化萬千、極盡能事卻又不動聲色,文字是篆但又像宋版字,令人琢磨不透。
猶如山東人的性格一樣,高鳳翰的這枚篆刻雄渾厚重、樸拙大器,又透露著上海畫派的靈巧生動,仿佛生命的張力。看罷,深感高鳳翰對篆刻的清醒認知,將其當(dāng)做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對待。他為藝術(shù)狂熱一生,也同命運搏斗了一生。
只是,他的搏斗格外不易。五十五歲時,高鳳翰遇飛來橫禍,使用習(xí)慣的右臂病殘……如果一個畫家、篆刻家沒有了右手意味著什么?眾人惋惜他的藝術(shù)之路就此終結(jié),堅韌的性格加上左手的稚拙,反倒讓他創(chuàng)造出了不拘一格的寫意風(fēng)——左手篆刻。雖不像從前那么精準(zhǔn),但卻從逆中活活生出了順,他還開了齊魯印派的先河。樸拙、志堅、大器、堅韌,高鳳翰是山東人的驕傲。
篆刻三法
高鳳翰沒有名石,名氣也沒有吳昌碩高,但他的印章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他的篆功深厚。因此,印章之所以成為篆刻藝術(shù),就是因為它讓印家下足了功夫——篆法、章法、刀法缺一不可,這是創(chuàng)造力和個性的源泉。就像我們寫文章一般,人生經(jīng)歷、文化修養(yǎng)和文筆風(fēng)格決定質(zhì)量。
什么是篆法?即,印章文字的書法。趙凡夫曰:“今人不會寫篆書,如何有好???”
我見過的章基本是在書畫和碑刻金石上,尤其是墓志,總結(jié)而言,絕大多數(shù)的第一印都是白文(陰刻)篆書,第二印才是行云流水般的朱文(陽刻),也就是說,無論文字如何流變,刻印篆書者居多。按說印章文字應(yīng)與社會文字同步,為何篆書沿傳至今?
首先,印宗秦漢,篆書已經(jīng)取得了社會認同,成為了權(quán)威和信用;其次,中國人有尚古情結(jié)。再者,篆書有圓轉(zhuǎn),自由度也大,所以篆書就成了篆刻的固定字體。
但彈丸之地、方寸之間,篆書筆畫又多,當(dāng)然需要進行合理的再創(chuàng)造了。舉個例子,清代篆刻大家趙之謙就從碑刻與金石中取篆,而且,更將借鑒范圍擴大到了漢磚、封泥、錢幣等等,但凡可以取法的,通通再創(chuàng)造。
什么是篆法?即,全章之法也。
刻印之前為了讓印稿完美,有人甚至寫過數(shù)十、數(shù)百篆,才敢下刀。雖然字體流變、社會變遷,但章法這東西卻是必須要遵循的。文字之間搭配要自然天趣、疏密有度,不可刻意為之,因為這是最直觀的格局,就像一幅畫的構(gòu)圖一樣,總得讓人看著舒服。
什么是篆法?即,運刀之法。
刀法就像繪畫中的筆法,分沖刀和切刀,又根據(jù)習(xí)慣,有門派之分。比如趙之謙是碎切刀法,齊白石則是有一定斜角的沖刀法,一切到底,絕不復(fù)刀,痛快淋漓。吳昌碩則喜歡用厚刀,顯得蒼辣有力,也代表了西泠印社的風(fēng)格。
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就完成在這三法里——每作一印,應(yīng)先曉其篆法,經(jīng)營其章法,然后運用熟練的刀法,如此,在印章鑒賞中,才能估摸其價值。
閑章·志趣
齊白石 《苦白》印
齊白石曾自述道“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逼鋵嵕退阊凶x中國書畫,經(jīng)??待R白石書畫展的我都未曾熟悉齊白石的另一個身份——篆刻家。真是只知其畫與題跋,卻未曾注意其鈐印和篆刻了。
齊白石作詩簡單、字兒“潦草”、畫也“單純”,印呢,也應(yīng)了啟功那句“白石老人刻印很有趣兒。他把石頭抵在桌子邊上,拿起石頭近看看,遠看看,先刻橫,再刻豎,最后將筆畫的連接處用刀尖收拾收拾就得了……”至于做人么,聽說,白石老人年老時住在北京四合院,鄰居借東西他都不給,十分小氣的。但我覺得,這小氣不是真小氣,是單純,是不舍,是清苦所致。
齊白石有枚常用的印章叫“魯班門下”,因為他年少時學(xué)木匠做的就是份體力活,這倒是為他二十幾歲開始研習(xí)篆刻打下了基礎(chǔ)。齊白石前半生可謂潦倒,畫不出名,生活清貧,40歲時出門遠游,55歲從家鄉(xiāng)避難到北京,以賣畫刻章養(yǎng)活全家,先后目睹了親人離世,母親、父親、妻子、繼室、長孫、知遇之師陳師曾……他說他“眼睛都要哭瞎了”、“衰年傷心”,更沮喪的是,58歲時,齊白石的一個扇面才賣銀幣兩元,比別的畫家便宜一半,更別提印章了。
齊白石一生顛沛流離,他繪畫多清白,印章卻“苦白”——齊白石有三百多枚印章,大部分都是閑章,寄托寂寞與苦悶,如“寂寞之道”、“吾草木眾人也”、“有衣飯之苦人”、“心內(nèi)成灰”等,但我卻覺得“苦白”二字最沉甸——生活的苦寒、創(chuàng)作的苦惱、精神的苦悶最終成就了“白”。
閑章不閑
像齊白石這種寄托情懷和思慮的印章,叫做閑章,是文人除姓名、齋館、職官、藏書印等之外的文人印或文人章。它從秦漢時的吉語印演變而來,除刻吉語外,還??淘娋?、格言、自戒之詞等。
文人印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印章藝術(shù)的開端——篆刻中的文字趣味。它追溯至宋代米芾,不再假工人之手刻章;始自于元代王冕,他用質(zhì)地松脆的花乳石刻印,從寫篆到奏刀一次完成;成就于明代文彭之手,他篆寫了一枚“琴罷倚松玩鶴”的印章,記錄自己與友人的風(fēng)雅生活,從此開啟了文人的“閑章”生涯。
閑章不閑,且十分有趣。有像白石老人一樣嘆息的——張大千出身貧寒,他用“乞食人間尚未歸”和“苦瓜滋味”兩方閑章,表達自己的出身、經(jīng)歷和處境。有自嘲自負的,如明代唐伯虎有“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一印,自負中有點自嘲,自嘲中還有點個性。還有暢景的,如清代丁敬的“萬壑千巖”和程邃的“閑云野鶴”印,印中有畫,怡然自得。
因為尺寸的局限,印章上敘文字必須新穎且簡潔才行,高雅俚俗也在方寸之間,這就考驗篆刻家的本事了,而且行篆及章法若與行文不符,也難成大器。閑章如人生,背后都是或苦或樂的一個故事一段生活,它將書法、篆刻、詩文與自身情懷深刻地融在一塊石玉之上,還有什么比這更生動?
后敘
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印章好像總有偏見。文人喜歡結(jié)社,琴棋書畫皆有,卻唯獨少有印社。因為印章起源于書畫的附屬,是手工藝,篆刻的鈐紅最初是為水墨的黑白而存在,所以,印章在收藏和鑒賞中它一直偏于冷門——善畫者多,會篆者少;懂畫者多,精篆者少。
這幾年,西泠印社的印章專場拍出了上億的成績,這讓許多人側(cè)目。其實,比之書畫,印章的篆刻更具功力——必須識篆識古文善本、章法美觀布局精巧、刀法還得刻出金石味兒,將萬千氣象融于方寸之間可不是容易事,尤其是文人章出現(xiàn)后,無論把玩還是投資,它的收藏價值都不容小覷。
說到收藏,有件乾隆的趣事同大伙兒分享。自古文人喜歡鈐印收藏章,但是乾隆竟在收藏的趙孟頫名畫《滾塵馬圖》上鈐印了十幾個章,而且“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印均為放低身價騎縫而鈐,雖說珍貴異常,但還真是所到之處必留痕跡啊,如此的帝王級收藏章狂熱者,古往今來,真是少之又少。
當(dāng)然,這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