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現(xiàn)人的,小說更是如此。小說三要素之首就是人物,一部小說是否成功且有影響,關(guān)鍵看它是否刻畫出了具有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都t樓夢》以多樣的人物刻畫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藝術(shù)典型形象,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
關(guān)鍵詞:小說藝術(shù) 人物刻畫 《紅樓夢》
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文學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現(xiàn)人的,小說更是如此。小說三要素之首就是人物,一部小說是否成功有影響,不僅看它思想內(nèi)容是否深刻,更看它能否塑造出一個或多個能夠讓讀者記住的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方面,一般小說都只能塑造一個、最多也就幾個典型形象,而《紅樓夢》給我們塑造了一大批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且個個都令讀者難于忘懷!一部《紅樓夢》總共寫了975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多達722人,這樣多的人物在一部作品里出現(xiàn)十分少見,尤其是有眾多的典型人物。這些典型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封建貴族也有平民百姓。
《紅樓夢》在塑造人物上面,具有這樣幾個明顯的特色。
第一是塑造人物嚴格遵循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人物都具有真實性。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就表明了“不蹈歷來野史的舊轍,更反對才子佳人小說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捏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撥亂其間”的創(chuàng)作主張,而是根據(jù)自己“半世的親見親聞”來創(chuàng)作,據(jù)此可以看出,《紅樓夢》里的大多數(shù)人物都是實有其人的,都是生活在作者身邊的真人真事,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正是因為真實,人們才相信,正是有了相信,才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撼。但藝術(shù)的真實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必須有選擇有加工,有篩選有提煉。所以,在第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寶釵論畫,進一步闡明了他的創(chuàng)作主張:“你若照樣兒往紙上一畫是必不能討好的,這要看紙的地步的遠近,該多該少,分主分賓,該添的要添,該藏該減的要藏要減,該露的要露”。這段話說的就是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不僅要遵循真人真事,也要有適當?shù)乃囆g(shù)加工,否則就跟照鏡子無異了。俄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一個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了的愛情,但一個守財奴卻不能去歌頌他失去了的錢財,因為前者能使人感動,后者不能感動任何人,甚至還招人嘲笑”。魯迅先生也說:“畫家畫畫,可以畫蛇、畫烏龜、畫鱷魚、畫果子殼,畫字紙簍,但不能畫毛毛蟲、畫鼻涕、畫大便”。道理也很清楚,前者畫好了,別人不會討厭,后者你畫得越像,越讓人惡心。所以藝術(shù)的真實并不包含生活的一切,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也可以是生活本質(zhì)的真實,更要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都t樓夢》在前五回中,就把主要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了,后面都是按照這個邏輯來寫人物的。
第二是作者以精雕細琢的功夫,把關(guān)系十分親近的、甚至年齡性別相同、性格也很相似的人能夠?qū)懙脗€性分明。這是很多作家想做,但難于做到的。人物塑造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要寫出人物的個性,不能把人寫成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無法區(qū)別開來的。生活中的人各色各樣,同一類人也有他的特別之處,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以個別的形式存在的,沒有一片相同的綠葉,更不要說相同的人,《紅樓夢》恰恰是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不管是關(guān)系親近的也好,還是性格相似的也行,都能寫得個性分明,栩栩如生。比如,尤二姐和尤三姐是同胞姐妹,但前者是逆來順受、甘受擺布的弱女子,后者卻是敢于反抗、謐視權(quán)貴的烈女形象;薛蟠和薛寶釵是親兄妹,但前者是無惡不作的呆霸王,后者是人見人愛的封建淑女?!都t樓夢》的眾女子中,有很多年齡、性別都一樣,性格也很相似的人,如黛玉和妙玉不僅性格相似,連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兩個人都孤高,但黛玉的孤高是為了自保,而妙玉的孤高體現(xiàn)的是厭世。黛玉孤僻,是因為她很清楚,她雖然是賈母的外孫女,但這畢竟不是自己家,尤其她更清楚這個賈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地方。按她自己的說法就是“風霜刀劍嚴相逼”的地方,在這樣一個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地方,要想保全自己,使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孤立起來。其實林妹妹并不是要尖酸刻薄,他這樣做完全是有意讓人感覺她不好相處,讓那些深受封建禮教荼毒的人遠離她,這樣她才不至于與其同流合污。妙玉孤高,則是因為她覺得人世太過功利,十分險惡,加上自幼身體不好,所以干脆就遁入空門。在紅樓女子中,性格潑辣的有兩個,一個是鳳姐,一個是探春。但探春的潑辣體現(xiàn)的是“嚴正”,鳳姐的潑辣卻暗藏著狡猾、狠毒。
第三是根據(jù)不同人物性格的特征,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刻畫。要把一個人寫好寫活,一般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行為、語言和心理四個方面來進行,但并等于每一個人都要從這四個方面面面俱到地去描寫,要看人物性格核心來決定以哪方面為主。比如反映一個笑里藏刀、陰險毒辣、表里不一的人物,從外貌入手,重點描寫他的肖像就非常重要。《紅樓夢》第三回中,由于林黛玉的到來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其中有一個人出場跟別人都不一樣,人未到聲音就先過來了——“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接著是外貌描寫:“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纓珞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wù)桃\,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月掉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穿金戴銀的打扮說明她是這里的主人;柳月眉,丹鳳眼說明她很標致,但一雙丹鳳眼中所流露出的威嚴毒辣仿佛能穿透你的身體,表面的和顏悅色實際就是一份讓人不寒而栗的陰險;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就把她不守婦道的特性盡顯無疑。這段外貌刻畫可以讓讀者清楚地感受到,她極盡權(quán)術(shù)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岸驹O(shè)相思局”體現(xiàn)出其報復的殘酷;“弄權(quán)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害死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反映出她的狡詐、狠毒??梢姾玫耐饷裁鑼懩軌蚝芎玫卣蔑@人物性格,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物。正因如此,像林妹妹這樣的多愁善感、孤高自詡的性格,就一定得在心理描寫上做文章。
多愁善感的人,一般都心事重重,遇事發(fā)愁,觸景生情。一花一草,一顰一笑都會使其產(chǎn)生無限的遐思與惆悵?!都t樓夢》第二十三回中有這樣一段,黛玉葬花回來,正準備回房休息,剛走到梨香院墻角外,就聽到十二個女戲子的歌聲,唱的是“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聽到這里就覺得十分感慨纏綿,再聽“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心動神搖,當聽到“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時,就如醉如癡,不能自已了。再如第三十二回中,當黛玉聽到寶玉背地里和史湘云、襲人說道林妹妹從不跟他說“仕途經(jīng)濟”之類的混賬話時,“又喜又驚,又悲又嘆”,同時產(chǎn)生了四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她說:“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于我,其親熱厚密,競不避嫌疑;所嘆者,你既為我的知己,我也可為你的知己,既你我為知己,又何必又金玉之論,既有金玉之論,也該你我有之,又何必來一寶釵呢?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做主,況近日每覺神情恍惚,病已漸成,醫(yī)者更云:氣弱血虧,恐致癆怯之癥,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就這樣一段戲文,一句話,讓她如此感慨,這真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紅樓夢》中表現(xiàn)寶玉的性格主要是抓住行動描
寫。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叛逆,具體表現(xiàn)為頑皮懼父,癡情怪癖。其第二十三回中,寫其頑皮懼父有這樣一段描寫:“唯寶玉喜之不勝。正和賈母盤算,要這個要那個,忽見丫鬟來說:老爺叫寶玉。寶玉呆了半晌,登時掃了興,臉上轉(zhuǎn)了色,便拉著賈母,扭的扭股兒糖似的,死也不敢去……寶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這邊來……寶玉只得挨門進去……(賈政)說畢,斷喝一聲:作孽的畜生,還不出去……寶玉答應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釧兒笑著伸伸舌頭,帶著兩個老嬤嬤,一溜煙去了?!痹谶@段描寫中,作者用了“挪、蹭、挨、退、一溜煙”等詞,準確而逼真地刻畫出寶玉的性格,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前后判若兩人的頑皮懼父情緒。第十六回中,元春被選入宮,是賈府一件政治大事,所有人都歡天喜地,只有寶玉憂心忡忡,因為他想到的是好朋友秦鐘的病。后來鳳姐過生日,所有人都去祝壽,只有寶玉一身白衣,騎上白馬,去上墳悼念秦鐘去了。
第四是對主要人物的濃墨重彩與反復刻畫,而對于次要人物先是一筆帶過,等到一定時間,就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寫突出其性格。最典型的要數(shù)劉姥姥和賈探春,劉姥姥在整部書中只出現(xiàn)過三回,花的筆墨也很少,但一點也不影響其成為農(nóng)婦的典型。探春更是通過“協(xié)理寧國府”“抄檢大觀園”等細節(jié)來刻畫出她的性格。其他如茗煙、李嬤嬤、金釧兒、彩霞等等,均是聊聊幾筆卻也是寫得惟妙惟肖。
總之,《紅樓夢》在人物刻畫上突破千人,達到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在藝術(shù)造詣上登上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魯迅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 周汝昌.周汝昌紅學精品集[M].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1998.
[4] 汪志偉.《紅樓夢》的肢體語言[A].貴州省首屆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