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鬼”猛爆理財產品市場亂象
曾幾何時,市民到銀行定期存款,已紛紛變成了購買各類理財產品。然而當宣傳中的“穩(wěn)妥優(yōu)質投資”最終換來的是零收益時,投資者們作何感想?
近日,北京消協(xié)揭露了目前理財市場中的諸多亂象,讓不少市民紛紛感嘆: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新聞聚焦
北京消協(xié):理財市場諸多亂象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xié)會公布了對投資理財市場的暗訪調查情況,調查顯示:少數銀行營業(yè)人員在銷售代銷的保險產品時,利用消費者對銀行的信任,采用隱瞞關鍵信息等方式,使消費者產生誤解,認為購買的是理財產品。對此,市消協(xié)建議,盡快明確行業(yè)準入及監(jiān)管,出臺針對投資理財公司的法律規(guī)范,通過特殊提示明確告知普通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所面臨的風險。
誤買銀保產品15天內可反悔
此外,4月1日起實施的《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商業(yè)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銷售行為的通知》中規(guī)定,在銀行購買的保險產品,客戶15天之內如果“反悔”的,可以全額退保。這一規(guī)定,被認為可以有效避免一時沖動或盲目購買的情況發(fā)生,也為避免客戶和保險公司、銀行之間發(fā)生相關矛盾設置了“緩沖地帶”。
銀行代銷“各自為戰(zhàn)”
原聲重現(xiàn):
客戶:“我當初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你怎么不說明白這是銀行的代銷產品呢?”
理財師:“理財單上寫的清清楚楚,你自己沒看清賴誰?”
話外音:
就是不告訴你這些關鍵信息,說了你還會買嗎!
每當到銀行辦事,大廳或柜臺的醒目位置總是放著很多花花綠綠的宣傳單。那一張張理財說明書上醒目的標題、抓人眼球的圖案設計,讓有些人滿懷希望投入其中,之后卻又不經意地遭遇虧損。到底是理財單在說謊?還是我們自身的“段位”不高?
為此,科學新生活記者采訪了業(yè)內人士李霄(化名)——他曾在北京某知名保險公司做過兩年客戶經理,如今在某銀行擔任理財經理。
李霄說,近年來,理財觀念已深入人心,精明的投資者都會將自己的閑錢去購買各類理財產品,但是真正懂得理財的人并不是很多。比如很多人選擇超短期產品,光盯著收益率,但實際上許多產品由于期限上存在著貓兒膩,投資者最終到手的收益并沒有廣告上描繪的那么多……
“尤其當前,‘中間業(yè)務’(比如與銀行合作的保險業(yè)務、基金公司業(yè)務、證券公司業(yè)務、貴金屬業(yè)務等)收入在銀行的利潤占比中逐步增加,也是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銀行業(yè)中間業(yè)務比重混亂不堪、嚴重失調,究竟該以哪項業(yè)務為發(fā)展重點,看起來并不明確,而是銀行‘各自為戰(zhàn)’?!?/p>
李霄說,銀行代理的中間業(yè)務既不占用資金和時間,也能賺取收益,一旦推銷成功,銀行工作人員就會拿到一定的提成。因此本著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銀行理財經理會優(yōu)先推薦中間業(yè)務收入高的產品——如銀行跟信托、基金、保險等合作推出的一些交叉性的、復雜的金融產品。對銀行而言,這是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非利息收入,俗稱“大賬”。對理財經理而言,在完成正常的工作績效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塊額外收入,也就是他們俗稱的“小賬”。
所以當客戶在辦理業(yè)務時,一些工作人員為了自己的“私利”,就忽視了客戶的實際需求和意愿,極力推薦此類業(yè)務。同時,他們還會提供給投資者額外的禮品回饋,其費用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客戶購買產品時所貢獻的價值,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李霄舉了一個例子:有家銀行曾向消費者王先生推薦一款理財產品,稱只需一萬元起就可購買,還有分紅,預期收益率可達6%-7%。王先生反復問他們是不是保險產品等信息,對方都不置可否。后來經專業(yè)人士介紹,王先生才知道這是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收益并不穩(wěn)定,有可能會有損失風險。
“的確,很多老百姓一心認為自己所購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殊不知自己購買的產品只是銀行的代銷品,這一切都是基于消費者對銀行的無條件信任。不過,由于‘代銷理財產品’是從銀行柜面發(fā)售出去的,客戶在很大程度上視為銀行行為,一旦到期不能兌付或者資金運用出現(xiàn)問題,客戶和銀行的糾紛也隨之出現(xiàn)。然而對此,銀行并不負責?!?/p>
理財師多是“大忽悠”
原聲重現(xiàn):
理財師:“產品收益率在5%以上,比存款強多了。風險幾乎不存在,一般是給大的國企周轉,基本和定期存款差不多……”
客戶:“真的嗎?那我可得好好了解一下!”
話外音:
投你所好,先忽悠你買了再說……
“反正這筆款暫時不用,人閑錢不閑嘛。不妨買一款理財產品,時間不長,只需要3個月就能得到5%的回報?!比缓罄碡斀浝黹_始大肆推介該款理財產品,一直強調5%的預期收益率,如果不買,這款產品明天就會售完等等。
李霄說,在銀行內的工作人員借著銀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儲戶的信任,特別是中老年投資者,更愿意聽信他們推薦的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
“中老年人他們手里會有一定的閑錢,不像年輕人要么沒錢,要么有買房買車的剛需,投資理財的相對較少。很多時候,他們還未來得及看理財產品的細則,就在理財經理的推銷下‘半推半就’簽了合同?!?/p>
李霄說,這類現(xiàn)象在他們身邊經常發(fā)生:在某銀行的“理財建議”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數十萬元先后“變臉”成了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最為離奇的是,銀行“忽悠”老太太購買的投資連結險不僅毫無保底,投保年齡竟是“出生滿60天至65周歲”!
前段時間,市民老楊去銀行辦理定期存款轉存業(yè)務,在表明來意后,銀行工作人員馬上向他推薦一款“利息比定期高出3倍”的理財產品。收益多自然是好事,老楊沒有考慮就同意了。但沒幾天,老楊急需用錢,想把存進去的錢取出來,但銀行告訴他,錢已經用來買保險了,如果一定要取的話,就必須扣一些費用。此時的老楊后悔莫及:“真不該沒有主心骨,別人一忽悠咱就跳進去了……”
風險解釋“形同虛設”
原聲重現(xiàn):
客戶:“請問你們這款理財產品有沒有風險?”
理財師:“這款產品預期收益率是非常高的,會有風險但一般沒什么事兒……”
話外音:
又想收益率高,又想沒有風險,哪有兩全其美的好事!
“的確是這樣,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只聽理財師講解,看重預期收益率的高低,銀行人員在打印出產品說明書和購買協(xié)議后,投資者簽字并抄寫一段風險提示文字,之后交易就算完成。幾乎沒有一個投資者會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p>
這也是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的無奈:“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和合同太專業(yè)了,根本看不懂?!?/p>
李霄說,理財產品說明書一般有五六頁紙,有的甚至長達十幾頁,其中條款眾多,還有很多復雜的計算公式,絕大部分客戶對產品的了解只是從銀行人員的講解中獲得。而說明書大部分是以營銷性質的語言揭示投資者如何獲得相關收益,而非對產品投資的客觀分析和介紹。而銀行為什么選擇這些投資標的,比如為什么選這些股票或者基金,它們的投資價值在哪里,更是沒有詳細的說明。
“如果銀行不在產品說明書中準確地揭示風險,并以未來可能獲得的高收益來吸引投資者,其本身就是一種誤導行為。但一般來說,說明書中都會有風險提示,但往往是以更小的字體和更淺的顏色出現(xiàn)在產品說明書不起眼的角落?!?/p>
李霄說,投資者一定要記住,無論是何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風險就一定隨之而來。所以,在閱讀說明書時一定要真正看懂,不妨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因為風險提示大多數出現(xiàn)在末尾。先看淺色字,再看黑體字,因為淺色字是被故意淡化的。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數情況下,隱藏的風險和可能發(fā)生的虧損,都會藏在小字說明里。
文字游戲“白馬非馬”
原聲重現(xiàn):
客戶:“請問什么是結構性存款?什么是浮動收益?”
理財師:“呃,其實,結構性存款并非存款,浮動收益就是會有一定風險!”
話外音:
專業(yè)詞匯講究的就是揚長避短,先讓你看暈了再說!
理財產品供應商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通常會為產品取個大眾化的名字,讓投資者容易接受。一旦出現(xiàn)爭執(zhí),又有合同文本為其免責,這也是有些金融機構現(xiàn)在遵循的一條潛規(guī)則。
李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結構性存款”,它是指銀行向個人發(fā)售的,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外匯存款。顯然,這和我們認識的存款有著很大區(qū)別,至少它不具備本金無憂的特點。
還有一種“雙利存款”,根據產品解釋,雙利存款是和外幣掛鉤的特殊定期存款,可獲得定期利息和期權費收益。也就是說,雙利存款本質上是定期存款加外匯期權。顯然,該產品與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會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時也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
如果投資者只看到“結構性存款”或“雙利存款”的“存款”二字,他們很可能會把其當做存款的一種,會想當然地認為,選擇這樣的產品應該不會存在風險……而此時金融機構的宣傳目的可能就達到了——為產品取個大眾化的名字,讓投資者更加容易接受。
類似的還有“浮動收益”“年化收益率”等專業(yè)詞匯經常將客戶搞暈。
李霄說,客戶想要咨詢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時,銀行工作人員很可能會介紹說:“保本的理財產品收益都比較低,不如買點浮動收益型產品,沒風險賺得還多。”而她所說的浮動型其實就是“不保本型”,即有可能收益較高,也有可能虧本。但很多時候,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會主動地去介紹這些詞匯的“真正內涵”……
募集期“攤薄”收益
原聲重現(xiàn):
客戶:“這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看似是很高的,但實際收益好像并不那么高?”
理財師:“……其實不可能每一款產品都能達到最高收益?!?/p>
話外音:
募集期少則七八天,多則十來天,不“攤薄”你的實際收益才怪!
“我行推出34天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5.5%,即日起開始募集,額度有限,欲購從速……”相信不少市民都曾收到過類似短信,5.5%的收益的確誘人,但仔細計算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收益率并非想象的那么高。
如果學會計算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陷阱”的存在。
一般來說,理財產品預期收益計算公式為:本金×預期收益率×投資天數/365(其中實際的計息天數,不包括到賬日和募集期),那么如果募集期拉長,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會減少到多少呢?
以一款20萬元34天期的理財產品為例:4月26日起售,5月7日結束募集,5月8日起算利息,募集期長達12天,加上最快1天到期清算日,實際上多占用了13天時間,資金凍結時間就是47天。通常,銀行對募集期間的資金給予活期利息,而清算期則不計利息。那么這款34天期限預期收益為20萬元× 5.5% ×34天/365天=1064.66元,實際資金占用47天,將預期收益率設為未知數,代入這個公式,可以反過來推算出實際收益率僅為3.9787%。
按照上述公式,同樣投資20萬元,另一款91天期產品,預期收益為2742.46元,如果9月26日購買,實際收益率為4.81%。同理,如果委托期限只有7天的滾動型理財產品,募集期卻有2天,而預期年化收益率僅為3.4%左右。
李霄說,偷偷摸摸延長募集期是固定收益理財產品賺取超額利潤的套路。不過雖然有貓兒膩,但比起某些結構性理財產品明目張膽的“霸王條款”,算是很收斂了。
在這些產品的說明書中,一概規(guī)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難怪有投資者在網上抱怨說,銀行制定明顯偏向自己的規(guī)則,把投資者應得的收益“榨干吸盡”……
預期收益成宣傳噱頭
原聲重現(xiàn):
理財師:“這款產品的‘預期收益’是最高的,您可以考慮下是否要購買!”
客戶:“還真是啊,這么高的收益比存款強多了……”
話外音:
高收益=高風險,想不被“坑爹”就得擦亮雙眼。
雖然有些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看起來很有誘惑力,但由于達到高預期收益率的條件比較苛刻,獲得高收益也猶如水中月、鏡中花,預期收益率打水漂的事并不少見。
李霄說,銀行給出的預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理想的情況,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幾率很低。投資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還要扣除相關費用。“買產品不能老盯著收益率,看懂產品說明書,弄清楚風險是前提。”
有些理財師在介紹產品時甚至“話中有話”,市民一般不會覺察到。比如,“某產品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年收益率可以達到8%”。其實,所謂“符合條件”意味著“要承擔風險”。
李霄說,目前的理財產品大概分為3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對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銀行不承擔保證本金或預期收益的責任。事實上,無論哪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有風險。很多時候,投資者往往只被宣傳語中的“高收益”所吸引,忽略了其背后存在的“高風險”,這才預期落空。
“有時候,銀行還喜歡拿些誘人的數字吸引客戶,刻意忽略背后的重要細節(jié)。”李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外資銀行給出的產品“活期儲蓄利率為6%”,其實他說的是外幣。不知情的客戶,可能會以為是本幣的利率……
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在打量這些誘人數字的同時明白兩點:
首先,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一些銀行為了銷售順暢,在發(fā)行投資較激進的理財產品時,故意只公布最高預期收益率,投資者需注意預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傳的一個數字。
其次,投資者應該詳細閱讀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測算數據和測算方式,還要將投資幣種引起的匯率損失計算在內。否則,即使實現(xiàn)了理財單上的預期收益,實際收益也會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而縮水。
特別提示
認真讀懂理財產品每一條
理財產品五花八門,實際上,銀行本身推出的一些穩(wěn)健型理財產品幾乎不會出現(xiàn)問題。問題較為嚴重的是銀行推出的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產品,和在銀行進行銷售的各類銀行代銷產品(保險、基金等)。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投資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了解產品的投資范圍,也就是說投資者的錢投向哪里,是否涉及高風險等事項。
其次,要查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看其中是否提及“保本”等字樣。
第三,查看產品投資期限,這關系到客戶資金的流動性,由于理財產品不允許提前支取,客戶要確保資金在投資時間段不使用。
最后,應關注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其中包括起息日、到期日、資金到賬日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很多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表面很短,但資金占用時間卻很長,無形中會攤低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