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不能只是把寫入教材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給學生發(fā)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強調學生“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前提,也是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和在數學學習上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時,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fā),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活動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增強數學實用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讓學生觀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如教學《小數的認識》時,可以帶領學生課前到超市觀察商品價格,收集超市收銀單;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空間、粉筆盒、積木、包裝箱的形狀。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yǎng)成主動發(fā)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走進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有用、有價值。這樣數學課堂就把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fā)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
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教材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說是靜態(tài)的,枯燥而又干涸的書面語言環(huán)境,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把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如:教學《升與毫升》的認識時,老師讓學生用打針筒吸1毫升水放在手心上觀察,再吸5毫升、10毫升,放在杯子里觀察,感受水量多少和體積的大小。接著教師出示容量不等的礦泉水瓶,去掉商標,讓學生猜出容量,并說一說自己的理由,最后教師再把商標還原,看誰猜的準。這樣就把靜態(tài)的課本知識,抽象的數學概念“升”與“毫升”回歸到現實層面上來,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數學活動體驗與感受中整體認識,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從而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課堂上展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數學原形,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歸宿。這樣,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搜集資料,了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旅游費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時,在學校或者家庭的游玩活動中,布置學生在課前自己搜集活動的相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租車開始,設計如何租車合算;在買相應的游園門票時,結合當地的相應購票優(yōu)惠,如團體、成人、兒童不同票價,選擇最省錢的購票方法。借此讓學生走進生活,了解到生活中的數學。
感受數學價值
學習有用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教學時要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因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以后,布置學生為家里的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設計防塵罩;在學了《長方體體積和容積計算》以后,要求學生計算家里洗衣池,洗菜池的容積,計算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菜大約要用多少升水。
這樣將數學知識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緊密聯系,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滿足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課堂是彰顯數學的靈性,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如在教學《對稱》時,通過引領學生進行兩次剪紙活動。第一次由學生隨意剪,第二次完成具體圖形的對稱作品。讓每位學生參與活動,豐富學生對對稱圖形的體驗。隨后引導學生觀察對稱圖形,發(fā)現中間的折痕,引入“對稱軸”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并學會畫出對稱軸,在鍛煉學生看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最后與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并欣賞一些生活中對稱的東西。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個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數學活動情境,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學生將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自身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并獲得美好的情感。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足夠的探究活動的時間,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引導學生與生活“親密接觸”,讓學生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爐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