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它決定著教學行為,規(guī)定了教學的走向與路徑;它不僅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它是師生從事一切教學活動的指針,是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jù),還是衡量教學成敗的標準。
基于課程,語文味兒再濃一點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文為例,這是一篇改編于新聞報道的文章,主要記敘了“非典”橫行時期,護士長葉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最后不幸感染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謳歌了白衣戰(zhàn)士勇于奉獻的崇高品質。盡管這篇文章的思想性、情感性都比較強,但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筆者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1、5、6、8自然段;②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③品味重點語句,體會葉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感受她的偉大人格和無私精神;④能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兩段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與同學交流、分享。
其中,目標①和目標②指向朗讀、背誦、識字、寫字等學好語文的基礎性工程;目標③指向文本語言的品味與學習,并在語言的學習中滲透情感、思想熏陶;目標④指向閱讀理解與表達運用??v觀以上四條目標,大部分都著力于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思想熏陶、人文濡染、品德浸潤等層面的內容僅僅略微有體現(xiàn),這樣的目標設定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基于文本,教學價值再高一點
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拐彎處的回頭》一文為例,這是一篇短小精悍,質樸感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主要敘述了弟弟的腳被割破后,爸爸一開始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幾句,后來忍不住在拐彎處“不經意似的回頭”,有力地驗證了一個偉大而凝重的主題——父愛無言。爸爸在拐彎處的回頭這一細節(jié)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不已,更讓一個嚴肅、愛子的父親形象在讀者腦海中豐滿起來。文章欲揚先抑,運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使父親形象力透紙背。結尾處“尋找一個代表父愛的動作”一句富有哲理,給人啟示:愛有時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亦或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足夠。
在備課時,通過查找、搜索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拐彎處的回頭》并不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而是兒童文學作家陳果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本完全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篇文學作品。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如何定位文本的體裁,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呢?在認真閱讀了教材后面“課后練習”的有關內容后,筆者決定把它當成一篇敘事性文章進行教學。其一,因為這篇教材的閱讀受眾是三年級孩子,對于“小說”題材的學習略顯過早,如若教學,必定是人為地拔高教學目標;其二,盡管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解讀這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極端性表達亦或是明顯虛假的成分,但文章所敘述的事情與三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接近,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共鳴。
基于學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年段、年級進行教學,教者必然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已有學習經驗來設定教學目標。更主要的是教者一定要吃透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要了如指掌、爛熟于胸。唯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基于學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語文教學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立場。
基于運用,言語實踐再多一點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語文教學的“語用”功能,把“語言文字的運用”提升到迄今為止課程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地位。因為,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教師上課需能言善辯,學生學習要側耳傾聽,作家創(chuàng)作得益于妙筆生花的寫作功底,編輯審稿離不開一目十行的閱讀技能……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需要語言文字的運用;可以說,哪里有人,哪里就離不開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學習語文,就是要在理解和表達中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在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中學會運用語言。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體現(xiàn)并落實相關的言語實踐訓練。如學習《西湖》一文,不妨仿照文本句式,練習用打比方、擬人的手法描繪景物;學習《秋天的懷念》,練習邊閱讀邊批注,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學習《鄉(xiāng)下人家》,可以通過想象,用一兩段話描繪鄉(xiāng)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麗田園風光;學習說理文《說勤奮》,也可以試著用一兩個事例,從正面或反面來驗證文章提出的的論點;學習說明文《秦兵馬俑》,可以大膽嘗試運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介紹一個物品或一處地方……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規(guī)定了一節(jié)課或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關系著教學流程是否能順利展開,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并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唯有立足“四個基點”,才能“瞄準”目標,讓語文教學“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掘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