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作者根據(jù)文章內容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得來的。文章的標題具有概括性、針對性、醒目性等特點,它常常起到串聯(lián)結構,有暗示主旨、透露出作者觀點與情感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好標題這個支點,就可以撬動整篇文章的教學,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快速地走進文本。
評論標題法
評論標題,就是對標題品頭論足,看它是否恰切、生動、引人入勝。對標題進行評論,能夠激發(fā)學生認真地去讀課文,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是這樣安排的,在初讀課文之前提問:“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認為文章的標題和文章的內容是否吻合?”這兩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有的學生認為,本文的主人公是于勒,標題和內容是吻合的;而多數(shù)學生認為,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標題和內容不相吻合。經過一番討論,全班學生統(tǒng)一了認識,即于勒并非本文的主人公,只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本文正是用這個起線索作用的人物為題的。
由此可見,評論標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學生僅僅是通過初讀,就弄清了小說的主人公,也搞清了小說的線索。
添加標題法
添加標題,就是當遇到單詞型標題或短語型標題時,讓學生在課文原有標題的基礎上,添加一些修飾性或限制性的詞語,擬定意思更加充實具體的新標題。這樣,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故鄉(xiāng)》一文時是這樣安排的,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讀課文之后請在課文原標題“故鄉(xiāng)”二字之前,加上一個或幾個、修飾性的或限制性的詞語,把這篇課文的標題變成“……的故鄉(xiāng)”的形式。讀課文之后,學生站起來相繼發(fā)言,給課文擬出了一個新標題,并作了簡要說明。學生添加的標題主要有:過去的故鄉(xiāng)、悲涼的故鄉(xiāng)、蕭條的故鄉(xiāng)、衰敗的故鄉(xiāng)、日趨破產的故鄉(xiāng)、不值得留念的故鄉(xiāng)、久違的故鄉(xiāng)、與我有了隔膜的故鄉(xiāng)、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xiāng)等。學生從時間、現(xiàn)狀、感受、印象等角度,對標題進行了添加。透過學生添加的標題,不難看出,學生思維的觸角已經深入了文本,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已有一定的深度。
重擬標題法
重擬標題,就是在原標題之外重新擬寫一個標題。這就需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取不同于原標題的角度,才能擬好。以教師李蕾教學《呼蘭河傳(節(jié)選)》一文的片段為例:
師:祖父觸動了作者蕭紅心底最深的痛,也給予了作者莫大的溫暖。作者用最淺淡的語言表達了最深刻的情感。請為課文重擬寫一個詩意的題目。
生1:我擬寫的題目是“生命中那些雕刻的時光”,因為這是一段沉甸甸的美好回憶。這段回憶雕刻在作者的心底,讓人難忘。
生2:我擬寫的題目是“溫暖”,因為這段記憶溫暖著作者日后的人生中的悲涼,給作者于勇氣,在艱難中前行。
標題“呼蘭河傳”對于課文來講,內容太大,范圍太廣,不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和對主題的理解。學生通過深入文本,重擬標題,化大為小,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同時,學會了擬題的方法、技巧。
加副標題法
副標題是針對原標題而言,是對原標題加以解釋、說明、補充。要想擬出一個恰當而精彩的副標題,要認真閱讀文本;擬出的副標題和原標題緊密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用詞簡潔精練。以特級教師寧鴻彬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的片段為例:
師:請你們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
生1:一個愚蠢的皇帝。
生2:一個愛美的皇帝。
師:“愛美”不能算缺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可否稍加修改,使人一聽,就知道說的是缺點。
生2:愛美過度。
師:換做我們常說的——什么詞?
生3:臭美。
師:就是這樣說的。這顯然是貶義。
學生擬寫的副標題用詞簡練。同時,寧老師對學生擬寫的副標題,不是一味地贊美,而是既肯定其長處,又巧妙點撥,讓其修正錯誤。
研討標題法
文章的標題,有的淺顯易懂,一看便知其意;有的含蓄深刻,需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討論,才能搞懂得它的意思。以一位教師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片段為例:
師: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在文中有何含義?
生1: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凋謝。
生2:象征特別愛花的父親離開了人世。
師:如果我們把標題朗讀一遍,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和語氣好呢?
生3:我覺得應該讀得略帶傷感。
生4:我覺得文題包含著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和無奈,應該讀出她內心的這種痛楚和無奈。
生5:我覺得還應該讀出作者對父親深深的眷念之情。
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運用象征手法,一語雙關。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學生通過研究、討論,弄清了標題的含義,體會了蘊涵在標題中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新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