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要教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學校體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教師對體育的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fā)點,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要轉變觀念。小學體育教師對體育的認識,應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
轉變認識觀念
現(xiàn)今,教師面對的是在優(yōu)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再加上班級人數(shù)多,肥胖兒童多,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差,給體育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有些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好,但就是不喜歡上體育課。據(jù)調查,其中部分學生受家長的影響認為只要學好數(shù)學、語文,體育差點問題不大;還有的學生認為體育活動危險,怕高怕險,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面對以上因素,學校要改變家長和學生的觀念,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fā)其積極鍛煉的動機,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受傳統(tǒng)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時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教育及能力培養(yǎng)。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束縛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jié)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實行素質教育后,從事這門學科的教師通過多次進修和培訓,學習了較先進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等,使所任學科的教學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體育課的教學有了很大的突破。如,三部分結構: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技術學習和身體素質練習)——恢復和結束部分。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生理活動規(guī)律安排六段式結構:①激發(fā)興趣——增強信心——提高活動能力——學習技術——發(fā)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愿望——放松與恢復;②引起動機——滿足活動愿望——適當降低溫度,保持運動情緒——發(fā)展運動能力,掌握技能——恢復身心,調整——小結,布置作業(yè);③按人體機能的活動規(guī)律,練習與休息合理交替,使練習按照一定順序連續(xù)地進行,側重學生情緒與心理活動的調節(jié)而不分階段的順序式結構。
教無定法?,F(xiàn)代體育教學提倡情景課堂,結構多原化,根據(jù)課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guī)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即完成一節(jié)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xiàn)體育教學的連貫性,不斷發(fā)展和突破,提高教學質量。現(xiàn)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要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的方法教授給他們。傳統(tǒng)的教學是在應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生長并形成的一種固定模式,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數(shù)學生為主要教學目標,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
轉變教學方法
教師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都會在不自覺中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順利進行。固定的教學模式束縛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使自己陷入條框之中,容易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無論遇到什么課題都是如此。這種固定的模式,時間長了就給學生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沒有達到體育課所要求的各種教育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跟上課改的步伐,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對激發(fā)學生積極性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法、競賽法、游戲等練習法。體育課中使用比較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一項運動時,有的學生會做得比較標準,也有一些學生掌握不了動作要領。這時教師的做法應該是采用正誤比較的方法,讓做的好的同學做示范動作,再請做得不標準的同學進行模仿、體會,然后教師親自講解,進行比較。這樣通過比較,學生主動練習的積極性就會激發(fā)起來。
體育課中使用游戲法,可以激發(fā)學生運動熱情;但當學生很活潑上體育課時,又必須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興奮,這時可用集中注意力游戲;素質練習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戲法進行調節(jié),如練奔跑能力、聽信號追逐跑練反應速度與動作速度……結束部分用音樂伴奏跳迪斯科來放松肢體,或用聽信號大聲笑的游戲放松情緒。
針對體育課堂的教學,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單向交流,教師講、做,學生聽、跟;第二種是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第三種是多向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問答;第四種是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傳遞,這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體育教學的需要。因此,現(xiàn)代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任務是:①教給學生基礎的系統(tǒng)的體育知識;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③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和能力;④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覺鍛煉的態(tài)度。并且,在教學中讓學生提問題,找思路,做實驗,分析錯誤動作,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全面育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以情感教學入手,強調樂學、好學、育體與育心相結合,使學生能在一個師生間、學生間親密無間,和睦融洽的環(huán)境中,鍛煉身體、磨練意志、陶冶情操,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教學觀念上,強調學校體育必須是全員的體育、成功的體育、終身的教育,體育課必須情感交融和身體發(fā)展并舉,體育教學結構應融認知、情感和身體發(fā)展為一體的三維立體結構。
素質教育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發(fā)展,具有個性特長。實施游戲法教學,能很好地吸引學生,使學生因為學校里有自己的朋友,有游戲場所和游戲組織者及參與者,在共同的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提高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能夠在快樂中鍛煉身體,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學校體育中應大力推廣游戲法教學,尤其是義務教育中,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在體質鍛煉的黃金時期,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曹縣桃源鎮(zhèn)五大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