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年學生已經(jīng)成為艾滋病毒感染高發(fā)人群。疾控專家表示,中國艾滋病傳播途徑轉(zhuǎn)變?yōu)橐孕詡鞑橹?,更需要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尤其要對青年學生、男男性接觸等重點人群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艾滋病防治條例》對防控宣教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并要求高校、中學等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有關課程,但在多數(shù)學校中實施并不理想。
學校通常有說不出的苦衷,包括教育部門只發(fā)文要求,可卻沒有明確教師編制問題,沒有編制,就難以安排專業(yè)師資;也沒有明確性教育課由哪個部門開設,因此開設專門的性教育,完全取決于教師有無積極性,有的學校由校醫(yī)院醫(yī)生負責,有的學校由生命學院負責,有的學校由社科院校組織,有的學校則交給學生工作部門。總之,性教育在多數(shù)學校不被待見,在院系和職能部門間踢皮球。
這和學校的辦學機制有關。在開設什么課程、開展哪些教育方面,學校并無自主權,因此一味等上級部門的要求。學校對這種辦學也多有不滿,但缺乏動力改變,就是明知很重要的教育,如果上級部門不要求,或者布置得不具體,學校就很少認真去做。這種情況在高中就很普遍,在當前高考評價制度之下,高中學校關注的是學生升學考試的成績,這之外的很多教育都被邊緣化。
也有學校認為不推進性教育,乃因社會輿論對此觀念不一,在社會上還存在反對性教育的聲音,學校怎么做都吃力不討好。這種情況客觀存在,但不是學校不推進性教育的理由。恰恰相反,學校教育要扮演引領社會風氣的角色,要以科學的性教育,消除社會輿論中存在的談性色變、談艾色變。要讓學?;貧w育人本質(zhì),從根本上說,在于改革現(xiàn)在的行政治校模式,由行政部門主導、設置教育內(nèi)容,轉(zhuǎn)為真正的教育家治校。
是時候改變這種辦學局面了。性教育、防艾教育當然不是學校教育就能全部解決的問題,但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學校在這方面的不作為,是教育的嚴重失職。為讓學校能針對受教育的需求開展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需要行政部門把自主權還給學校,而不是由行政部門來布置、推進某項教育。
(摘自2014年12月5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