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設計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很多教師卻不能掌握問題設計的要領,課堂上不是隨意的口頭禪就是問題過于簡單,缺少深度,從而導致課堂“熱鬧”而缺乏實際意義?,F(xiàn)今倡導課堂教學改革,那么前提就必須關注問題設計。而要讓問題成為改革的動力,而不是阻力,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三個注意”。
注意一:問題需要源自學生
誰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但很多教師雖然理論上意識到,但在具體實踐上卻一頭霧水。其實,也很簡單,把發(fā)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提問的權利讓給他們。換句話說,也就是要讓問題設計源自學生。學須生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必須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的能力。畢竟讓學生提問,一方面是學習主人翁精神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熱情。比如筆者在組織學生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時,就曾組織學生先行自學,然后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在學生自主提出十幾個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歸納整理,著重圍繞兩個問題:“氣勢洶洶的洪教頭為何被林沖打倒在地?”“林沖是個膽小鬼?”讓學生討論,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做到課堂學習必須從學生出發(fā),立足學生實際;討論中必須尊重學生,并且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中心。
當然不可能所有課堂問題都源于學生,這也是不現(xiàn)實的。那么那些預設的問題又怎樣源自學生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根植于學情的基礎上判斷產生。而對于一節(jié)課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目標達成,弄明白學生的起點在哪里。教師也只有掌握學生實際,科學制定學習目標,自然問題才能與學生學習無縫銜接。某種程度上講,這樣的提問也源于學生。
注意二:問題需要主次搭配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容量有限,因而問題設計更需要精挑細選。因而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一般由幾個問題展開,而幾個問題往往也有主次之分,即一個主問題,其余為次問題。主問題一般直對學習目標,大多從整篇課文,整堂課入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習、探究,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思想,把握課文主旨,等等。但同時,一節(jié)課只有一個問題,就顯得單調,這就需要次問題來支撐,來搭建整個平臺,為學生學習鋪設臺階,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主問題,還是次問題,都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簡約性,即問題設計追求簡單,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因而能減就減,盡量讓問題做到以一當十。二是指向性。主問題指向教學目標,次問題指向主問題的理解。問題之間需要主次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不四處開花,從而導致教學漫無目的,一盤散沙。
比如《珍珠鳥》這一課的主問題是:“領悟課文是怎樣具體表達‘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睋?jù)此,筆者設計了幾個次問題:①珍珠鳥外形,性格怎樣?(通過查資料可以知道,珍珠鳥是非常怕人的鳥)②珍珠鳥與作者之間的信賴是怎樣逐步建立的?找出具體細節(jié),具體語段讀讀,議議。③珍珠鳥與我建立信任后,又是怎樣的表現(xiàn)?④結合“信賴,不就是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嗎?”談談自己的感受。⑤結合整個單元,說說人與自然應該怎樣相處?這里,筆者所設計的幾個次問題,都是圍繞主問題展開,圍繞學生對主問題的理解層層推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對次問題分步理解,從而最終理解主問題,最終完成教學目的。當然,作為教師針對問題主次設置時,需要突出主問題,所有的一切也應該圍繞主問題,對于不能幫助理解主問題的次問題,即便再好,也要回避,那么問題設計才更有深度。
注意三:問題需要言意兼得
某種程度上講,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往往比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重要。然而由于受大氣候影響,語文教學也相應有了一種浮躁狀態(tài),對閱讀教學過于追求目標意識,過于強調從中收集到的信息。不否認,這便于考試;但語文教學更應該著重于學生這個人,更應該著力于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如果過于強調文字表面的信息,這必然有點形而上學,本末倒置。一方面失去了語文應有的味道,讓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另一方面也讓整個課堂教學陷入“死氣沉沉”狀態(tài),從而不利于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因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問題設計,也需要言意兼得,不僅關注到語言的情愿,更需要關注到語言形式的表達。
針對《泉城》這一課,問題設計如果僅僅定位于了解課文寫了幾個泉,所處位置以及名字由來等等,教學也從這幾個問題展開,那就有點本末倒置。固然這篇文章作者本意是讓讀者了解濟南泉城的美,但選為課文讓學生學習,則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怎樣表達泉城的美。這才是關鍵。這里教師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去體驗,去揣摩具體寫法,比如不同泉水文中使用不同的動詞,珍珠泉的“涌”,五龍?zhí)兜摹皡R注”,黑虎泉的“噴吐”,趵突泉的“冒”,其中特別是“涌”與“冒”有何不同,更需要讓學生品味。當然品味方法有很多,可以讀讀、可以畫畫、甚至可以說說,如有可能還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手勢。比如在珍珠泉中,這樣的一句話“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們拎到水面上來”,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動作細細體會,從而感受到珍珠泉的“不一樣”。
誠然,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必須注意兩點:一是以人為本,從生出發(fā),針對具體情況提出最合適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認真解讀教材,要與作者、編者對話,了解編者意圖,從而設計出最科學的問題。只有這樣,語文課也許才會多點“語文味”,多點藝術性,才會真正與學生的生命相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洋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