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一個國家文化的過程,教一種語言也是在教一種文化。因此,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要實現(xiàn)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必須將文化教學滲入到語言教學的全過程中。本文結合英語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從文化定義的宏觀及微觀層面分析了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文化內容的呈現(xiàn)。
英語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與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教師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fā)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遞文化知識的重要媒介。它既是靜態(tài)的,又因為教師和學生的使用,呈現(xiàn)動態(tài)的一面。
教材 教材、教師、學生和教學條件被稱為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教材是連接“教與學”的基本紐帶。我國學者劉繼和按照教材概念外延從大到小的順序,把教材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①作為素材的教材;②作為教學材料的教材;③作為教科書的教材;④作為學科核心知識的教材。本文涉及的教材是指教科書,即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所有必修五個模塊。
文化 由于著眼點不同,目前人們對于文化的概念的認識,還難以達到共同點。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納特·泰勒給文化定義為:一個復雜的體系,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類從社會中獲取的各種能力與習慣。
就宏觀層面而言,本文運用印度語言學家布拉吉·卡奇魯?shù)娜碚搶滩闹猩婕暗耐鈬幕瘍热葸M行分類。他倡導用三個同心圈(內圈、外圈、擴展圈)來展示英語的傳播與分層。其中“內圈國家”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外圈是指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如加納、印度、新加坡等;擴展圈是指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如中國、日本、德國等。當然,由于英語的全球化發(fā)展,文化內容的選取應改變過去僅以英美國家為來源的情況,而應納入更多的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相對完整且真實的英語世界。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也是了解世界的一個途徑。2004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教授劉潤清在《英語教育研究》一書中指出:“在教授外國文化的同時,不要忘記提醒學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學習外國文化不是為了全盤西化,更不是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懂得兩種文化的人,可以達到人生上的制高點?!辫b于此,本文在研究教材中文化現(xiàn)象時,將中國文化從擴展圈文化中分離出來,并增加了文化對比的內容。
就微觀層面而言,本文采用美國語言學家摩爾根(P.R. Morgan)的理論框架。他認為教材中文化內容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社會認同和社會團體,如宗教團體、社會階層等;社會交際,如在正式、非正式場合使用不同的交際形式等;信念與行為,如日常行為習慣、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等;社會政治機構,如政府機關、醫(yī)療機構、法律機關等;社會化和生活周期,如家庭、學校、工作等促進社會化的機構或場合等;民族歷史,即某個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國家地理,即某個國家較為突出的地理特點;民族文化傳承,如文學作品、工藝品、名人名畫等;民族代表人物,如各行各業(yè)能展示民族風貌的杰出人物。
教材中文化合理配置的意義
有利于實現(xiàn)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與生態(tài)平衡 無論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還是在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方面,都必須承認多元文化發(fā)展和存在的必要性。我們應該認識到,每一種文化都是為其特定的群體服務的,因此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價值。同時也應該承認,各種文化之間并沒有進步和落后之分,人們應該尊重不同文化及其產生的背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不同生活方式,并對這種文化的價值予以肯定。
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實現(xiàn)英語教育的本土化 英語教材中文化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合理比例的中國文化的配置,對于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防止文化殖民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英語教育本土化的過程,是使學習者既要接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精華,又要保護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英語本土化需要將英語賦予中國文化的內涵,這正是促使人們運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助于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一大目的——表達、輸出本國文化。
有助于達成文化教育目標——跨文化交際 當今社會,英語既是各種信息和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又是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被廣泛使用的族際通用語言。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然而,很多人不加考慮地認為英語語言的目的語文化就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其實,像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也是以英語為本族語的,還有很多國家像印度、南非以英語為官方語言。這種忽視英語民族文化的做法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因此,教材中文化內容的合理配置就尤為重要。
四類文化的宏觀對比結果
此表格共選取教材5個必修模塊,每個模塊3個單元。上面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本研究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涉及了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其中內圈文化在每個單元中均有出現(xiàn),所占比例為100%,遠遠高于其他兩圈;中國文化出現(xiàn)比例較高;文化間對比比例太低,5個模塊中只是在第四模塊里通過幾個交換學生的感受,比較了東西方文化的區(qū)別,而且只局限在待客之道上。英語教材所呈現(xiàn)的文化信息不但要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應包括母語文化,還要涉及英語為非母語國家的文化。英語不再是狹義上的承載英美文化的語言,而是蘊含和承載多元文化的世界語。
具體文化內容的呈現(xiàn)特點
筆者選取本教材必修5個模塊共計15單元,統(tǒng)計了從微觀層面定義的文化所占的比例。
社會認同和社會團體 社會認同和社會團體指國家或民族內部能夠闡釋個體社會認同和民族社會復雜性的團體,包括社會階層、地域認可、少數(shù)民族、職業(yè)認同等。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對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團體的介紹內容較少,只是在模塊四提到了國際組織G8的一次峰會以及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而在四圈文化國家中,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民族社會的復雜性。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各民族的交融和相互促進尤為重要,但本套教材未涉及到少數(shù)民族豐富而獨特的文化。
社會交際和行為 社會交際和行為意為社會交流中各類語言或非語言行為的規(guī)約。本研究教材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及《Cultural Corner》部分都有不同方面的呈現(xiàn)。如對西方Party各種禮節(jié)的介紹、面試的技巧及人們初次見面的交際技巧等。
信念 信念是指人們體現(xiàn)出來的道德和宗教取向,具體表現(xiàn)為人們的價值觀取向。Module 1中介紹了美國演員克里斯托弗·里夫高位截癱后,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并努力從事慈善事業(yè)的堅定信念;Module 4中描述了一位百萬富翁裸捐錢后的生活及心理,倡導了在當今物質世界的和諧、淡定的生活理念。
社會政治機構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對社會政治機構的介紹幾乎沒有涉及。而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國外社會政治機構的了解,都可以促進學生比較不同機制,理解不同體制,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社會化和生活周期 特指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餐飲、旅游、運動、環(huán)保等領域。Module 3涉及到古代歐洲航海家探險、極限運動、南極探險;Module 4提到中國黃河流域的環(huán)境治理并號召人們積極綠化,及澳大利亞的文化特色。
民族歷史 在本教材涉及甚少,只在Module 3中提到中世紀的北歐,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歐洲的物產、人文。
國家地理 本研究教材國家地理只涉及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這三個國家,選取點略顯單一,并且共性較多。
民族文化遺產 民族文化遺產是指象征民族文化的工藝品、文學作品、作家、藝術家等。以Module 3為例,課文中涉及著名鋼琴家孔祥東的藝術風格轉變、中國剪紙藝術、中國著名畫家的藝術特色及一些舞蹈的歷史淵源等。
民族代表人物 民族代表人物是指各行各業(yè)能夠展現(xiàn)民族風貌的人物。Module 1介紹了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飛行,以及孫中山、馬丁·路德·金、納爾遜·曼德拉的生平簡介及政治理論。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從多層面呈現(xiàn)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尤其突出了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內圈文化),同時涵蓋了一定內容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但同時也看到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英語為非母語國家的文化內容可適當增加,讓學生領略多元文化的魅力;二是多設計中外文化對比的內容,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分析與思考,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本質;三是從具體文化內容上來說,可以再增加些社會政治機構及民族歷史的內容,以增加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是教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教材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材觀,善于鉆研教材、運用教材、補充教材,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開放性的文化信息,為學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提供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亞夫.重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目標[J].課程·教材·教法,2010(12)
[2]姚冬琳.英語教科書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11)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