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cè)坐日光里,腳下是潺潺流水,手中是針腳纏綿,著青衣素裙,滿眼盡是溫柔無限……近來看了《拾遺·保護》中的蜀錦篇,看到被日本人收藏在法隆寺的《四天王狩紋錦》,不免陣陣心痛,引來尋覓之心。誰知,一番探尋,卻讓我明白,想象與歷史的差距……
沉浮幾度春秋
某次南下,在江蘇周莊里看見過織機。當時是滿頭銀絲,雞皮鶴發(fā)的婦人手搖那木質(zhì)的機器。經(jīng)緯在木頭里穿梭,最后匯成色彩斑斕的布匹。只是我至今不知,那是什么布匹,或者那是什么織機。
但是在我的概念里,織機應(yīng)該就是那樣的形狀,織出那樣的布匹。而在蜀錦博物館里看見巨大的蜀錦織機時,卻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
“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絡(luò)逐勝去,頗憶纏綿時?!盵1]“敢辭機杼勞,但恐花色多?!盵2]古代寫絲織的詩句很多,每讀到這樣的句子,大概都會想象著云髻雪腮的女子,溫婉而優(yōu)雅地守候在家,日日紡作。在中國古代,大多以紡織、縫紉、刺繡等技藝來論斷女子的賢惠淑德。但很少有人相信,同樣在中國古代,這種名叫蜀錦的絲織品,竟全部由男人操作。
蜀錦的織成需要兩個人同時配合操作,地面的織工叫作織手,離地面大概四五米的樣子,面積很小,被稱為花樓,很像古時看戲坐的二樓。坐在花樓里面的織工叫拽花工,負責在花樓里提升經(jīng)線,每提一次花,重達幾十斤。因而編織蜀錦需要長期的體力勞動,所以那一匹匹美麗的錦緞,竟全部由男人織就。
除了需要耗費體力,織就蜀錦也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程??検衷诨窍戮幙椌暰€,拽花工在上面提拽經(jīng)線,織手每投一次梭、每打一次緯,都有幾千根經(jīng)線被不同的緯線細致穿插。一經(jīng)一緯循環(huán)往復,如此繁復浩大的工程,一天最多織就30厘米。
織就蜀錦的工人,必須像女人一樣心細如絲,心思靈巧。一幅蜀錦的完成,要經(jīng)過設(shè)計、定稿、點匠、挑花接本,裝機、織造等數(shù)道復雜程序。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步為蜀錦進入織機前的程序——挑花接本,即將紙上的圖像,通過手工做出模板,用竹簽在數(shù)千根經(jīng)線上擺放出不同花色的位置,再用絲線穿出緯線圖案,大約三個月后才能完成模板的制作。而從圖案的設(shè)計到一匹錦緞的完成,短則幾月,長則上年。蜀錦織造的每個程序都涉及很多技藝。僅“織造”一道工序,就涉及很多技能技藝,如打節(jié)、打竿兒、拉花、投梭、轉(zhuǎn)下曲、接頭等,其中任何一個技藝都需要練習幾年。而但凡其中有一個步驟的傳承人逝去,巨大的蜀錦織機只能成為一組毫無生氣的木頭。
也正因為蜀錦做工繁復,原材料珍貴(蠶絲),工藝繁瑣,生產(chǎn)效率低,產(chǎn)出很少,在古代是唯有宮廷貴族才能用的極奢侈的物品,所以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想起一首古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笨粗惲性诓Aю^里的蜀錦織物,我只是無限感慨,感慨要多少勞累,多少心血織就這美麗,而那些織工,歲月過去,他們的指紋會不會也在那些錦緞上留下痕跡。穿著錦繡華服的人們啊,他們又是否會偶爾想起這美麗背后的辛酸和汗水。我不知,也許,只有蜀錦才知。
蜀錦何處尋
成都的蜀錦博物館隱匿于鬧市里,位于浣花公園附近,當我一路顛簸找到這里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感慨真有城春草木深的感覺。
走進其中,便猶如走進了歷史的巷弄。它的前身是成都蜀錦廠,里面古老的織機在提供給游客參觀之余,還承擔著蜀錦禮品的制作,如今由蜀錦廠變?yōu)椴┪镳^,也僅有那些織繡還見證著這些年來蜀錦的歷史。
蜀錦,又稱蜀江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四川成都地區(qū)?!锻ㄨb綱目》上有這樣的記載,“嫘祖,使教民育蠶,洽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
不過蜀錦并非中國最早的織錦。最早的織錦是在齊魯,即山東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土地較為貧瘠,百姓生活窮困。為振興國土,齊國君王讓百姓發(fā)展織造業(yè)。由此,齊國冠帶衣履天下,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絲織手工業(yè)中心,織錦也隨之在山東往河南一帶發(fā)展起來。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大規(guī)模遷徙六國豪強到蜀地,先進的絲織技藝也被帶到了桑蠶資源豐富的蜀地。加上蜀地也盛產(chǎn)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因而蜀錦很快發(fā)展起來。
蜀錦在漢代發(fā)展最為蓬勃,并且獨具特色。當時具有時代特色的經(jīng)線起花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被稱為“漢式錦”。東漢時期,蜀錦逐漸趕上并且超越山東河南地區(qū),成為中國又一個絲織中心和產(chǎn)地,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說到絲綢之路,其實在西漢,西南絲綢之路就形成了,史稱“蜀身毒道”[3]。
來到成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以“錦”命名的地方,“浣錦路”、“順錦路”、“百錦路”、“望錦路”……杜甫筆下的“花重錦官城”和“錦官城外柏森森”里的“錦官城”則是因為朝廷在成都設(shè)置了專門管絲織的官員,故成都也有了因織錦而得來的別稱——錦官城。
仿佛整個成都都是一個貫穿了錦的巨大的蜀錦織造廠,而你,卻是那千經(jīng)萬緯中的一絲。
花重錦書
晏殊在一首詞中這樣寫道:“偶雪念奴聲調(diào),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shù),不負辛勤?!毕噍^于金玉珠玩,蜀錦更珍貴許多。而蜀錦之美,不僅僅是因其稀有,更是其精致的織法還有經(jīng)緯中所蘊涵的悠遠情意。
中國織錦歷來講究“文質(zhì)并重”,也就是說外觀形式與內(nèi)涵并重。蜀錦作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其本身圖紋所代表的意義,也頗為講究。
1995年,中日尼雅考察隊在尼雅遺址開掘尼雅古墓群8號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尤為光輝燦爛,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贝送?,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色背景上織出的各式圖案,具有典型的漢代特征,這塊被視為國寶的漢代錦緞經(jīng)鑒定是蜀錦。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樣的祥瑞寓意和圖案,被很多人認為是如今五星紅旗在中國天空飄揚的天意。
其實縱觀漢代所有織錦風格,都是以云氣紋為主,以云氣為骨架背景,很多祥禽瑞獸在云氣間自由奔馳,加上一些銘文,如“長年易壽”“宜保子孫”“長樂明光”等等這種吉祥文字。其中蜀錦圖案對中國錦緞染織圖案的發(fā)展影響尤為重要。
蜀錦圖案取材十分廣泛豐富,主要來源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經(jīng)歷時間發(fā)展,雖然有些變化,但是始終貫穿的一個特點就是廣泛而巧妙地寓合紋樣[4]的應(yīng)用。
蜀錦圖案在南北朝時期,主要以靜態(tài)動物圖案為主。比如方格獸紋錦。到唐代,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lián)珠以及對禽、對獸等。后來又發(fā)展了天下樂、長安竹、八答暈等。宋元時期,發(fā)展起了緯起花。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直到清代恢復生產(chǎn),圖案已有了漂亮的梅、竹、牡丹等等。
興于秦漢,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復,近代再次陷入危機的蜀錦,如今,更是陷入傳承的危機中。如今的數(shù)碼錦帶來的對手工錦的沖擊,加之如今蜀錦織工藝人的年齡老去,又沒有更多的后人來傳承,蜀錦技藝面臨巨大的傳承危機。2006年蜀錦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09年,蜀錦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蜀錦技藝消失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地區(qū)某種織繡的消失,更多的是代表歷史傳承的一個部分的空白。那些巨大的木頭里的穿梭,織出的不僅僅是一匹匹錦緞,更是那些藝人們的年華和歲月。
千經(jīng)萬緯錦書成,蜀錦那些精致和美麗并不會老,但是那些織機下的歲月卻老去了,甚至有一天會消失。如果沒有人愿意傾付一生,我想博物館里陳列的那些美麗的錦繡布章,真的只是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