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藝術(shù)界,書法者、繪畫者層出不窮,而能將著書法、繪畫為一集的,且成就斐然者,便寥寥了。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理事、滁州政協(xié)書畫院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xué)書畫院特邀書畫家任曉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書畫本同源 藝術(shù)新境界
任曉明的藝術(shù)展現(xiàn)在“奇、特、新”的創(chuàng)意上。他深悟“書畫同源”的道理。書中見畫,畫中有書,內(nèi)涵富厚,格趣清新,靈氣十足,相為互補。同時亦常有筆情縱逸與隨意揮灑之妙。他的許多作品中,有的以娟秀嫵媚見長,有的以勁拔奇崛取勝,有的以雋永典雅而生余味,令人心悅神爽,飽含時代氣息。他融進了書畫家對藝術(shù)的心靈、心境,抒發(fā)出書畫家對藝術(shù)的情感、情趣、情意,蘊藏著書畫家對藝術(shù)的精神和力量,流露出任曉明對藝術(shù)的追求、酷愛和奉獻。從中可以深深體會到書畫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在任曉明《岳陽樓記》作品中,字字剛勁、健利,碑味十足,抒發(fā)出一股傲骨豪氣?!昂迫徽龤狻边@四個字,真是膽氣爽朗,線條晉韻風流。他用筆細膩,輕松自如,靜謐恬淡,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作品意蘊深厚,行筆舒放,章法飄逸灑脫,氣韻如行云流水而無雕鑿之痕。那縈繞于天馬行空的線條和旋律般的美感,給人以精神享受,令觀者激情滿懷,情緒振奮,共鳴頓生,相與神游,把人們引入無限的遐想意境。任曉明左手亦能寫得如此雄健辛辣,痛快淋漓,恢宏樸拙,氣勢雄偉,直達奇險之境,這大概和他久澤山林,受歐陽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影響有關(guān)吧!
任曉明的繪畫作品亦多姿多彩,洋溢著新鮮、清麗、高雅的氣息,使人耳目一新。他在總結(jié)前人潑墨、破墨、水墨技法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墨趣的肌理畫法,顯現(xiàn)了墨色變化豐富,使畫面更加生動,耐人尋味。奇韻的墨荷、淡雅的牡丹、躍動的松鼠、稚氣的小狗、挺拔的雄雞等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新艷感。
翰墨丹青家 左書偶天得
1953年任曉明出生于“國畫之鄉(xiāng)”——安徽省蕭縣,其家世代崇尚翰墨丹青,他七八歲便開始寫字作畫學(xué)作詩,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書畫家。 “十年動亂”粉碎了他當畫家的美夢。1969年任曉明揣著字帖、筆硯到東海艦隊服役。
在部隊,任曉明能說會道,能寫會畫,是個小能人。寫寫畫畫 ,勾勾描描,都是他的事。在一次軍事訓(xùn)練中,任曉明不慎傷了右臂,為了不影響出黑板報,他只好以左手書寫。出了10多期以后,適逢左筆大師費新我先生到部隊視察。費老一眼就看出黑板報上的字是左手所寫,遂以濃厚興趣邀其現(xiàn)場作書。當時血氣方剛的小毛頭,居然聾子不怕雷, “班門弄斧”。 只見任曉明左手執(zhí)筆,濃墨飽蘸,片刻 “龍飛鳳舞” 四個字一氣呵成。費老他大吃一驚,大加贊賞,拍著小伙子肩膀,連聲說道: “好小子!我看你呀,練左書,也很有前途??!”曉明受寵若驚,深受鼓舞。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乘機拜費老為師,干脆棄右擇左,踏入左書道路,從此與左書結(jié)下情緣。他一切從頭開始,先臨二王,繼而臨顏、 柳、 歐、 蘇、 米等, 經(jīng)年累月臨池不輟,為左書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其間他又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xué)和西安美院進行系統(tǒng)深造,并幸受歐陽中石等教授輔導(dǎo),書藝也隨之猛進。
不僅左書右畫日臻老道,任曉明對文學(xué)、金石、鑒賞也頗有研究和建樹。他心胸寬廣、豁達爽直、坦蕩超脫,和他交往的朋友無不認為他樂觀、幽默,待人謙和。任曉明的左書既有右書的特點,又有右書所達不到的韻味和豪氣,可謂博采眾長,眾向齊呈。剛者似斧劈裂石,峭麗挺拔;柔者如棉纏秀木,剛?cè)嵯酀轁窠砸?。既有澀逆之秀,也有霸悍之氣,既濕潤圓深,又粗獷不羈。他的左書,突出線條為重點,講究造型的多變。在亂石鋪階的點畫安排中,他流暢的行書、草書,風貌各異。不同的作品體現(xiàn)出豪氣、膽氣、靈氣、大氣的涌動。
作品廣認可 藝苑展奇葩
“梅花香自苦寒來?!?1995年,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主辦了《任曉明書畫展》,展出了他精心創(chuàng)作的80多幅清雅可人的作品。以地方黨委、政府的名義為一名書畫家辦展是不多見的。迄今他的作品已有一百余件被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泰國、韓國、馬達加斯加等國的國際友人收藏。在國內(nèi),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shù)館、天津博物館、安徽博物館、江蘇美術(shù)館、武漢黃鶴樓公園等地均把他的作品當墨寶收藏,而他的近百件精湛的書法作品也被國內(nèi)的名山大川、旅游勝地勒石立碑,讓廣大游客欣賞品評。
中央電視臺為其錄制了《左書右畫獨傲藝壇》專題片。他的作品及藝術(shù)事跡被《中國新聞》、《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xié)報》、《美國華人僑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等報刊多次發(fā)表及報道,并且有8件作品被中國郵冊作為國家名片、郵票、電話卡發(fā)行全國,深受各界人士好評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