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始終無法從《后會無期》中的小島解脫出來,我總是懷念片中的海風(fēng),溫柔得醉人的夕陽,三面環(huán)抱的海水,那條小路的腳印等等,還有漂亮的小薊草開著紫色的花,爬滿礁石的長春藤和爬山虎……“東極島,你是人間的仙境。太平洋的陽光它最先照耀著你……”這首《東極島島歌》勾起了不少旅友對它的神往與癡戀,天是蔚藍(lán)的,海也是蔚藍(lán)的,坐在石頭上,靜靜地想,靜靜地聽,讓海風(fēng)輕輕地吹拂頭發(fā),思緒和海風(fēng)一起飛揚(yáng),那遼闊寧靜的大海,那澄靜如練的天際……
三伏天來到東極島,陽光下仍很悶熱,但在背陰處,卻很涼爽,海風(fēng)吹拂,有一絲絲海鮮的味道。房屋外墻,均由土黃色的方正原石壘砌而成。聽房東說,當(dāng)年建房的這些石塊,都是一元錢一塊,從采石場自己運(yùn)回來的。海島石屋,已成為當(dāng)?shù)氐囊坏谰坝^,青浜島山坡上的石屋尤為壯觀,被譽(yù)為“海上的布達(dá)拉宮”。
最令人感觸深刻的還是恰巧遇上臺風(fēng),亦或是這里的風(fēng)本就無情,肆虐呼嘯而至,毫不夸張地說這里的風(fēng)真能把人吹跑。夜晚睡在旅社中,伴著呼嘯的海風(fēng),人仿佛也置身其中。這里的海并不是特別的藍(lán),但有種獨(dú)特的風(fēng)味,陣陣海風(fēng)吹來,你能感受到那份夾雜著腥味的海水味道。沒有遮擋的陽光是毒辣的,但其確實(shí)燦爛,看看那里的島民的膚色,你能夠看到長期曝曬的結(jié)果。這里的片片白云層層疊疊,時疏時密,在蔚藍(lán)的天空中,飄著的是棉花樣的云朵,顯得格外的輕柔。由于剛巧遇上臺風(fēng),我們還能夠欣賞到海浪拍岸的雄偉氣勢。在陽光的照耀下,海浪席卷而至,拍岸不倦,海浪聲、風(fēng)聲相應(yīng)和,如此回旋往復(fù)。最終留給人無限遐想的還有那被攪起的肥皂泡沫般晶瑩的浪花,隨著海浪慢慢退去,正如蘇東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述,怒比錢塘秋潮,驚濤裂岸……乘東極號游輪,到東福山島,需一個小時左右。行駛的游輪任由強(qiáng)勁的海風(fēng)擺布,時而左右搖晃,時而前后起伏,好像兒童樂園的過山車,有人大呼過癮,有人暈船難受。遠(yuǎn)望碧水藍(lán)天中的東福山島,島的上空漂浮著一大片白云。據(jù)船員說,東福山島經(jīng)常有這種景色。我說,可以叫“東福祥云”,把它列為東極一景。登上東福山島,那里的原住民很少,除了一 二家小店外,尚有十幾位老人留守著,與冷清的石屋相伴。
話說這個東福山,它才是正宗的“東極”,這里無多少人居住,所以也少有商業(yè)氣息,只在臨碼頭的一個山岙里坐落著一片平頂?shù)奈葑樱袔讉€屋子的門前寫著 “旅館”的字樣,一些人的門前曬著海帶,也有的人屋前晾著潛水衣。連東極鎮(zhèn)上都很少有人住了,更不要說這座東福山。這座小小的山是我國的東海前哨,山頂駐扎著官兵,我們沒費(fèi)多大的勁就上了半山腰,找到一塊平展的山頂,開始扎營。我們準(zhǔn)備扎營的地方位置很好,面朝大海,但一位兵哥哥對我們說,這里扎營不是很好,不安全,晚上有九級的大風(fēng)。他帶我們?nèi)チ艘粋€絕好的地方:山上的白云廟。白云廟建在山腰上,廟雖小但香火很旺,我們第二天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很幸運(yùn),上島的第二天正好是“佛誕”,山下的一些老媽媽們背著供奉用的食物,換上裟衣,圍著小廟唱著“釋迦牟尼……”其虔誠讓人仿佛覺得這個釋迦牟尼的確是人類的主導(dǎo),是播灑幸福的使者。完成了儀式,她們拿起供品分給與我們同行的小朋友,說是“佛給的,吃了佛會降福的”,小朋友開心地領(lǐng)了一個蘋果,兩包餅干。東福山的海岸石頭邊,長了很多的仙人掌。一坨坨,根連著根,足有樹那么大。真是讓人開眼界了。
如果說東福山島是東海的一顆珍珠的話,那么象鼻峰也許就是陽光下珍珠的光芒閃耀處。象鼻峰是天然的觀景臺,長長的,延伸到海里。走到這里,我不由想起曹操的四言古詩《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此時此地,“滄?!备淖鳌皷|?!奔纯?。這里的確是一塊福地,難怪取名東福了。查看歷史,這里未遭遇兵燹,只在二戰(zhàn)時,救起過被美軍炸沉的日本里斯本丸號上的英軍俘虜。有許多地方是可以憑欄懷古的,感嘆興替的,但這里讓人寧靜豁達(dá),看日落日起,洗盡塵埃,梵凈心音……
踏上東極島的碼頭,就能看到海灣盡處的礁石上赫然立著一尊石像,我一直不知道石像所刻人物是誰。直到我看到地圖上介紹島上有“陳財伯墓”“陳財伯廟”,才聯(lián)想到那尊石像,想象著它的故事。因?yàn)橘I到的返程船票是下午四點(diǎn)多的。時間空余,我便一路問尋著,找到陳財伯的廟址。小廟雅潔清靜,只有一尼在廟堂靜坐,側(cè)屋立著這位被居民世世代代供奉的陳財伯的像,另有陳財伯的簡歷事跡,濃縮成幾百字懸掛西墻,供游客觀瞻。走出門來,繞至廟后,則是陳財伯的墓地了。廟和墓地都由鎮(zhèn)政府建于1992年,很新。相傳清朝,福建惠州人陳財伯出海遇海難,憑借高超的泳技,漂流至這個荒無人煙的島上。之后,他歷經(jīng)艱辛生存了下來,并在荒島上日日點(diǎn)起火種為出航的漁船導(dǎo)航,漁民以為有神相助,直到一天上島發(fā)現(xiàn)了陳財伯。于是,他們在這里定居,繁衍。這個美麗的小島從此有了故事,因?yàn)橛辛斯适?,小島更美麗了。
每天清晨在石砌墻下或碼頭平臺上,許多漁民把捕捉到的魚蝦貝殼一類小海鮮,席地擺攤兜售。夕陽西下,碼頭平臺則成了海鮮大排檔攤主的地盤。聽海濤,吹海風(fēng),品海鮮,為游人必修的功課和享受。那里有一種螺,如小孩的拳頭,當(dāng)?shù)厝私小叭^螺”,非常貼切,味道很不錯。“拳頭螺”的頂蓋頗奇特,不像湖塘中的青殼螺螄的“眼”,薄如蟬翼,而是有一元硬幣大小,隆起部分達(dá)一厘米厚,猶如一扇小石門。海洋生物為保護(hù)自己,其進(jìn)化程度令人驚嘆。 傍晚的風(fēng)景不錯,夕陽正西下,天空還有些晚霞,映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果你熱愛海鮮,這里的海鮮夜排檔,島民的家常小菜能讓你飽餐一頓,大大小小的貝類,各具特色的海魚,應(yīng)有盡有。由于臺風(fēng)的緣故,我們差點(diǎn)滯留在小島,但是人總是有那份運(yùn)氣在,此行遇上的加班車、加班船讓我感到還是蒙受上天眷顧的。不過退一步想,如果沒有世俗的喧囂,沒有上班生活的煩惱,做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 …… 那也會是另一種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