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博物館藏青銅鏡數(shù)量較多,以漢、唐、宋三代銅鏡為主,尤其宋鏡所占比例最大,清晰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銅鏡的發(fā)展脈絡,現(xiàn)遴選出一些頗具代表性的銅鏡,以饗同好。
戰(zhàn)國連弧紋鏡(圖1),圓形,三弦鈕,鈕外一圈凹面弦?guī)Ъy。弦?guī)е怙梼?nèi)向單線連弧紋十一道,相連圍成一周。素寬沿。直徑16.1、緣厚0.28厘米,重290克。此鏡于1985年從高安縣城郭家山戰(zhàn)國墓發(fā)掘出土,呈青黑色,銅質(zhì)精良,較薄稍沉,鏡背裝飾簡潔,紋飾清晰,線條刻劃流暢,令人賞心悅目;鏡面光可照人,影像清晰。
西漢昭明鏡(圖2),圓形,圓鈕,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座外以三周斜線紋帶間隔凸弦紋帶和銘文帶。銘文“內(nèi)清質(zhì)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揚忠然而不泄”。高緣平素。直徑11、緣厚0.4厘米,重210克,1985年于高安縣鳳凰磚廠出土。
西漢連弧銘帶鏡(圖3),圓形,半球形鈕,四葉紋鈕座。鈕座四葉間各一直棱線。鈕座外飾凸弦紋帶和內(nèi)向八連弧紋。連弧間及頂部飾短線和弧線紋。連弧紋之外飾兩周斜線紋夾銘文帶,銘文內(nèi)容:“內(nèi)而昭而青而以而日而月而明而象而士而夫”,字體方正。寬緣略高,飾鋸齒紋和雙線波折紋,以弦紋相隔。直徑13.9、緣厚0.4厘米,重394克。1984年出土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西漢墓。
連弧銘文鏡是以連弧紋和銘文帶作為主題紋飾,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可分為銅華鏡、昭明鏡、日光鏡、清白鏡等。銘文內(nèi)容長短不定,常有訛字、錯字、通假字、代字、減字、減句、顛倒次序等現(xiàn)象,非常隨意,任意取舍,有的字間夾墊、“の”、“田”。此鏡銘文字句不通,疑應為“內(nèi)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顛倒次序、錯字所致。
西漢四乳四虺紋鏡(圖4),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飾四組三線紋。鈕座外依次飾弦紋帶、斜線紋帶和主體紋飾四乳四虺紋。四虺間以四乳釘相隔,同向環(huán)繞布局。四虺身軀呈“S”形,腹背間點綴小鳥。四乳四虺紋外飾一周斜線紋帶。高緣平素。直徑10.1、緣厚0.4厘米,重180克。1985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漢墓出土。
東漢銘文博局鏡(圖5),圓形,半球形鈕,凹面方框鈕座。鈕與方框四邊中部以三線紋相連,與方框內(nèi)四角之間各飾一葉簡筆畫卷曲草葉紋。鈕座外飾主題紋飾,對稱布局:凹面方框各邊正中向外伸出雙線“T”符號,“T”足兩側各飾一卷葉紋,肩兩側各置一枚帶座乳釘;方框四角對向為雙線“Ⅴ”符號;乳釘、“T”“Ⅴ”所夾區(qū)域內(nèi)飾四神獸,隙間飾有卷葉紋、弧線紋。主題紋飾之外以兩條弦紋夾一周銘文:“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駕蜚龍乘浮云”,陽文長腳花式篆,字體纖巧秀麗。銘帶外飾櫛齒紋。高緣較寬,飾弦紋和云氣紋。直徑13.2、緣厚0.5厘米,重385克。1987年出土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東漢墓。
東漢雙鳳紋鏡(圖6),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鈕上下各兩條棱線將紋飾劃分為左中右三區(qū),中區(qū)雙線內(nèi)直書銘文“大王”二字及一扁圓小鈕,上下各一,對稱布局。左右兩區(qū)各以陽線鑄刻寫意雙頭夔鳳紋,左右各一,首尾相對。夔鳳呈“S”形盤曲,中部一圓座乳釘,兩端各為夔首和鳳首。夔鳳紋外三圈凸弦紋和一圈櫛齒紋。座兩側有相對豎寫“至○”銘文。素緣較寬,呈緩坡狀。直徑7.1、緣厚0.2厘米,重55克,1990年于高安縣華林電站發(fā)掘出土。
東漢三虎紋鏡(圖7),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飾三只同形虎同向環(huán)鈕排列,前后首尾相接;每虎拱背匍匐前行,虎軀渾圓各飾三乳釘,須發(fā)、皺褶刻劃形象逼真。三虎紋外依次有兩周細弦紋、櫛齒紋、雙線曲折紋。三角緣(鏡緣隆起,尖頂,斷面呈三角形),光素。鏡面直徑10.2、緣厚0.8、鏡背直徑9.3厘米,重260克,1983年出土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東漢墓。
此類銅鏡以龍、虎紋作主題紋飾,龍、虎身軀渾圓,高低起伏,立體感強。三虎排列布局有兩種:一種為同向環(huán)繞,首尾相接;另一種為兩虎對峙,一虎尾隨。此外也有龍虎對峙,一虎尾隨的排列。
西晉變形四葉對鳥紋鏡(圖8),圓形,半球形鈕,變形四葉紋鈕座。四葉的四角內(nèi)篆書“長”、“宜”、“子”、“孫”四字。四葉向外呈放射狀延伸,將鏡背分成四區(qū),四區(qū)內(nèi)各飾一對鳳鳥紋,鳳鳥對喙而立,尾羽下垂。內(nèi)向連弧紋緣。紋飾采用剔地平雕的工藝技法,圖案對稱似剪紙,清新秀麗。直徑10.5、緣厚0.3厘米,重147克。1985年于江西省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發(fā)掘出土。
唐寶相花鈕座方形鏡(圖9),正方形,鏡背下凹呈“回”形。半球形鈕,寶相花鈕座,其外素地無紋飾。寶相花形似小簇草花,呈如意形,以鈕為中心呈放射對稱排列圍成一圈。高緣呈凹面方框形狀。平視此鏡,恰似一方盆內(nèi)的靜水上漂浮一朵盛開的八瓣花,花瓣舒展平鋪于水面,花心凸顯,給人以寧靜恬淡的心靈感受。此鏡邊長9.3、緣厚1.1、鏡緣寬1.2厘米,重538克,1981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出土。此鏡造型規(guī)正,銅質(zhì)精良,厚實沉重,漆黑光亮,鑄工精細,紋飾清晰,屬一級文物。
唐雙鸞葵形鏡(圖10),八弧葵形,內(nèi)切圓形,扁圓鈕無座。雙鸞鳳夾鈕對立,腳踩祥云,昂首翹尾,振翅起舞,婀娜多姿,氣質(zhì)優(yōu)雅。鈕上下各飾并蒂蓮,上為蓮葉苞花,下為蓮蓬荷葉。鏡緣八瓣內(nèi)飾四祥云四花枝,相間排列。直徑15.9、緣厚0.6厘米,重615克,1981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出土。
唐四鵲繞花枝菱形鏡(圖11),八瓣菱花形,內(nèi)切圓形,扁圓鈕無座。鈕外伸出四株花枝,間四飛雀同向環(huán)繞。飛雀形態(tài)有長尾和短尾兩種,相間繞鈕展翅飛翔。菱花緣內(nèi)飾四蜂蝶和四花枝相間環(huán)列。直徑12.4、緣厚0.6厘米,重350克,1987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出土。
唐十二生肖八卦紋龜鈕鏡(圖12),圓形,龜鈕,荷葉形鈕座。荷葉呈八弧形,弧度淺小接近圓形,葉面脈絡清晰,中央伏一龜,龜殼刻劃逼真。鈕座外飾八卦卦象圖圍成一周;八卦紋外十二生肖動物前后排列,向前奔跑環(huán)繞成一周。素窄緣。直徑15、緣厚0.5厘米,重715克。1983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發(fā)掘出土。此鏡紋飾刻劃細膩,鱗、毛、羽、葉脈皆清晰可見,動物形象生動逼真。
唐寶相花紋鏡(圖13),六瓣葵花形,扁圓鈕,蓮花紋鈕座。鈕座由弦紋、連珠紋圍成的密集花蕊和六葉花瓣組成。鈕座之外,兩種形態(tài)相似的蓮花各三朵相間環(huán)鈕排列。兩種花均為六瓣蓮花,內(nèi)有由連珠紋圍成的密集花蕊和七子蓮蓬。兩種蓮花唯有花瓣形狀有別,一種花瓣邊緣為外弧形狀,另一種花瓣邊緣為內(nèi)弧形狀,故形似十二瓣蓮花。直徑18.4、緣厚0.5厘米,重975克。1984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發(fā)掘出土。
唐瑞獸葡萄紋鏡(圖14),鏡背逐漸下凹呈斜坡狀。伏獸鈕。一周連珠紋高線圈將鏡背分為兩區(qū)。內(nèi)區(qū)浮雕四瑞獸昂首游離于葡萄串枝葉實之間,一獸似猿形,三獸似海獸。四只瑞獸等距同向環(huán)鈕排列,葡萄枝葉果實交錯纏連。外區(qū)略高,浮雕雀鳥或飛或棲于葡萄藤蔓葉實間。三角緣飾疊云紋,以弦紋與外區(qū)相隔。直徑10.3、緣厚1.2厘米,重410克,1983年于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出土。
唐纏枝葡萄紋鏡(圖15),圓形,圓鈕,八蓮瓣紋鈕座。鏡背以高棱邊將紋飾劃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浮雕纏枝葡萄,串實豐碩,顆粒飽滿,蔓葉肥大舒展,葉、實相間布局,環(huán)鈕排列。外區(qū)飾一周纏枝蔓葉紋。三角緣飾有鋸齒紋和櫛齒紋。直徑9.4、緣厚0.6厘米,重150克,2002年于高安市蘭坊鎮(zhèn)蘭家水庫出土。此鏡以纏枝葡萄作為主題紋飾,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展現(xiàn)出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
五代都省銅坊匠人王典銘文鏡(圖16),圓形,小圓鈕,無鈕座。全鏡素地,僅鑄銘文,鈕上方銘“官”字,鈕右側銘“都省銅坊”,鈕左側銘“匠人王典”,銘文無框,陽文。窄緣凸起,平素。直徑18.1、緣厚0.3厘米,重327克,1986年征集入館。此鏡形制碩大,銘文字體較大,結構松散,且排列不規(guī)整與宋鏡銘文鏡差異甚大。
北宋四蝶紋亞形鏡(圖17),亞字形,圓鈕,蓮花鈕座,鏡背飾四只蝴蝶趨鈕而飛,素緣。邊長10.7、緣寬0.6、緣厚0.2厘米,重111克。1988年征集入館。此鏡紋飾刻劃細膩,蝴蝶雙目鼓凸,雙眼圓亮,蝶肚褶皺,雙翅脈絡以及觸須均雕刻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蓮荷鴛鴦紋亞形鏡(圖18),亞字形,扁圓鈕無座。鏡背紋飾為荷池鴛鴦畫面,鈕下飾兩只各自站立于塘石上的鴛鴦前后相望,鈕兩側為挺拔的荷花、蓮蓬和蓮葉、荷花,鈕上飾一只飛雁,素緣呈緩坡狀,里厚外薄。邊長12.6、緣厚0.5厘米,重312克。1987年征集入館。
宋湖州銘文菱形鏡(圖19),八瓣菱花形,扁圓鈕,無座。鈕左側雙線長方框內(nèi)兩行豎書陽文“湖州石家青銅照子”,素緣。直徑12、緣厚0.3厘米,重195克,1985年征集入館。
宋湖州銘文方形鏡(圖20),方形,小鈕,無鈕座。鏡背右側置一長方形單線框,豎書兩行陽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10字銘文,素緣較窄。邊長17.6、緣厚0.6厘米,重860克。1983年征集入館。
宋云紋長方形鏡(圖21),長方形,圓小鈕,無鈕座。鏡鈕上下各飾一祥云紋,云頭由三朵卷云組成,云尾流暢飄逸。兩朵祥云上下夾鈕布置,反向排列。鏡緣光素呈陡坡狀。長11.5、寬7.3厘米,重325克,1984年從江西省高安縣東方紅南門出土。
宋李道分制銘文花鈕帶環(huán)鐘形鏡(圖22),鐘形,頂部置鏤空長方形系。鏡背左右兩側浮雕豎書篆體銘文“匪鑒斯鏡”“以妝而容”八字;中部上方置一拱形花鈕,內(nèi)穿一鏤花圓環(huán),下方置一半球形無孔鈕,兩鈕之間銘有一枚“李道分制”方框陽文篆書章款。鏡背空隙處鏨有不規(guī)則的散花紋,鏡緣呈陡坡狀。長14、寬10.1、緣厚0.5厘米,重401克。1983年于江西省高安縣城東郊七星堆出土。
宋陳彥忠造菱形有柄鏡(圖23),六瓣菱形,直柄,鏡背中心銘鑄“陳彥忠造”陽文篆書大章款。窄緣呈斜坡狀,鏡緣與柄緣相通。直徑9.2、柄長8.2、緣厚0.8厘米,重325克。1983年征集入館。
明雜寶人物圓形鏡(圖24),圓形,銀錠鈕,鏡背散布高浮雕雜寶紋飾,鈕左右各站立一人,手捧寶器。窄緣立邊。直徑8.5、緣厚0.8厘米,重151克,1985年征集入館。
明對鳥紋圓形鏡(圖25),圓形,半球形鈕,鈕頂扁平,圓鈕座。鈕外飾四鳥,兩兩相對,其中一鳥身銘鑄 “胡”字,字外一圓圈。四鳥間以四枚圓座乳釘相隔。其外飾朵花紋、櫛齒紋、鋸齒紋各一周,其間以凸弦紋相隔。朵花紋為四瓣小花。三角緣。直徑9.6、緣厚0.8厘米,重175克。1987年從高安縣土產(chǎn)門市部揀選。
明湖州大分近泉自造圓形鏡(圖26),圓形,半球形鈕,鈕頂扁平,無鈕座。鈕右側鑄長方框內(nèi)銘陽文“湖州大分近泉自造”。“湖州”二字橫排,下有一分格線,分格線下“大分近泉自造”六字兩行豎排。鏡背近緣處一圈凸棱。三角緣。直徑8.4、緣厚0.5厘米,重165克,1986年從高安縣土產(chǎn)門市部揀選。
清壽山福海云龍紋圓形鏡(圖27),圓形,山形鈕。鏡右側一浮雕五爪龍在海浪之上翻騰,龍首在下,抬頭舞爪,龍軀蜿蜒而上,龍尾與后肢纏繞于鏡背頂部。龍紋之外滿飾海浪,并綴以數(shù)朵祥云。鏡鈕左側一幡旗內(nèi)銘一豎行陽文“壽山福?!?。高緣平素。直徑10.5、緣厚0.6厘米,重295克,1989年從高安縣土產(chǎn)門市部揀選。
清五子登科小鈕圓鏡(圖28),圓形,小圓鈕,鈕頂扁平,無鈕座。鈕外四方各鑄1枚印章式無框陽文,分別為“五”“子”“登”“科”,上下左右對稱排列。寬緣中間下凹。直徑16、緣厚0.3厘米,重445克,1988年從高安縣蘭坊鄉(xiāng)仙港出土。
清一品當朝圓形鏡(圖29),圓形,圓鈕,鈕頂扁平,無鈕座。鈕外四方各鑄一枚印章式方框陽文,分別為“一”“品”“當”“朝”,上下左右對稱排列;鏡緣稍高,中間下凹。直徑10.3、緣厚0.7厘米,重360克,1988年于高安縣稅務局基建工地發(fā)掘出土。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fā)展史,銅鏡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種藝術品,它的背面紋飾既體現(xiàn)了當時的生產(chǎn)、技術、工藝水平,又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社會風貌,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同時,由于受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貿(mào)易、科學技術、生產(chǎn)工藝等諸多因素影響,銅鏡的形制、紋飾、制作工藝等在各個歷史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讓人們了解古代冶金、合金、鑄造技術,還可幫助一些古遺址、古墓葬斷代,在考古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