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下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勢在必行?!疤岢鰡栴}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所以提問不是簡單的教師提、學生答,而應該更多地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回答。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應該是讓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構建生本課堂。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自主問答;生本課堂;課堂模式
在新課改下,歷史與社會課堂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回答—同伴互助—教師解惑”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迫切。反思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習慣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被動方式,已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由認知規(guī)律知道:學生只有參與教學實踐,參與問題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把“問”和“答”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思索和探討,以所提問題為載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面以七年級歷史與社會《家住平原》為例,談談如何開展學生自主問答教學。
一、自主問答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學生共同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進行探索活動并解答問題。因此,教師有責任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并從中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在上《家住平原》時,我首先采用猜謎語導入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為了充分體現問題設置有效性,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是湄公河平原組,另一組是美國大平原組,讓他們比賽,規(guī)定每提出或解決一個有效問題都可以加小組分,同伴互助或討論解決問題可加若干分。接著我就問學生,這節(jié)課你想了解湄公河平原和美國大平原的哪些知識?請大家暢所欲言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個別學生開始提問,我馬上板書所提出的問題。等到美國大平原組連續(xù)提了四個問題后,兩組學生開始由原來的拘束,思維不活躍,到競爭激烈起來,一組說“同樣是平原為什么美國大平原農產品產量或收入都高于湄公河平原”?另一組說“為什么湄公河的平原不組織大規(guī)模機械化耕種”?這樣生成性的問題被學生提了出來,精彩紛呈,我寫了滿滿半黑板,學生感覺這樣的社會課學得很輕松且很愉悅,感覺一節(jié)課的時間好短!學生由“聽眾”變成“演員”,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自主問答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和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習是從“發(fā)問”開始的,沒有自己的問題,就永遠沒有創(chuàng)造。學生提問是指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是培養(yǎng)他們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學會學習的良好素質。由于上課提問題答問題都可以得分,學生們在預習本節(jié)課時已經查閱了大量資料,積極地尋找問題想難倒對方,但同時自己又要積極準備資料解決對方小組拋出的問題。在上課時提問題的小組是絞盡腦汁想問題,回答小組的學生卻是七嘴八舌,同伴互助,氣氛相當活躍。等到我再拋出湄公河地區(qū)和我國南方地區(qū)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共同點這一問題后,兩組學生討論后自然而然地都搶著回答這一特點的好處,再讓學生回答有關湄公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大平原兩地在景觀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書本上的圖片和剛才回答的問題時,學生馬上就能概括地說出兩者的不同之處。最后,我請兩組學生在此基礎上將兩者的不同做了分析對比,并歸納總結: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生存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因地制宜,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
三、自主回答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課堂上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是學生完成指定教學內容的信號,是學生知識基礎、學科能力、思維狀況的集中反映,是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桿。新課改強調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的傳統學習方式,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一切常常要通過語言交流來實現,課堂上提出或回答老師的提問,便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對話,是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課堂訓練要引領學生學會提出有效的問題,要讓學生聽得明白,同時要學會傾聽問題,學會思考問題,迅速形成解答思路,還要學會傾聽其他學生回答,發(fā)現思考的差異點,從而有個性地解答問題。我要求學生特別注意尊重提問或回答問題學生的自尊心,對同學們說得不好者也要給予鼓勵和扶助,使其充滿信心;當學生提不出或回答不出問題時,我就和藹地說:“不要緊,慢慢想”;當學生說得不太完整時,就要小組成員幫助他說:“不錯,如果你能注意到某個地方,答案就更完整了”;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我給予其表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我告誡其他同學千萬不能嘲笑,嘲笑別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總之,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善于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在學習中不盲從書本或權威,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常規(guī),能獨立思考,能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學習中善于與人交流與溝通,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我就能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可靠的保證,一節(jié)課下來基本上每位學生都有一次完整表達語言的機會。
四、教學反思
1.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解惑者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教材的內涵,設計由靜變動的教學方案,學生動起來了,教學也就活起來了,教學的內容也就豐富了。
2.活化教材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材固然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但教材絕不能體現全部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打破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活化教材。這樣學生既可以在獨立思考的自學中發(fā)現新知,又可以在互幫互學的商議中釋疑解難,還可以在唇槍舌劍的爭辯中各抒己見。
3.引導學生自主問答
這不僅僅只是引出一個問題就行了,而是一項需要仔細、謹慎、耐心的工程。首先,備課中需要仔細斟酌出有價值的問題,了解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在確定這個問題的價值性后,必須考慮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何先做好鋪墊,再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學生的反應又將會怎樣。在準備好之后進行教學引導,如果學生一時無法回答,應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再行回答;如果討論后仍無法回答,就需要教師進行細化提問或引導回答,并在下課后對這個問題進行再次修正。
總之,新課改下自主問答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是教師為之奮斗的目標,只有把“問”和“答”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從而最終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
參考文獻:
夏小剛.數學情景的設計與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教育學報,2009(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朱家尖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