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運動員作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對今后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青少年身體素質發(fā)育的最佳成長發(fā)育期,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核心訓練將會為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柔道運動員;原因;措施
柔道運動在我國已有多年的歷史,在青少年中也已初步開展。日本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總結和挖掘了柔道運動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學校教育理論,其體育、勝負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價值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人“德、智、體”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我們推廣和研究的。
一、柔道運動的簡介
柔道被稱為“體術”,后又改稱為“柔”,或稱“柔術”。柔道(judo)在日語中是“柔之道”的意思。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種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術:柔術。柔道通過把對手摔倒在地而贏得比賽,它是奧運會比賽中唯一的允許使用窒息或扭脫關節(jié)等手段來制服對手的項目。柔道是一種對抗性很強的競技運動,它強調選手對技巧掌握的嫻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對比。
二、柔道運動在我國的開展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當前我國青少年柔道運動的發(fā)展同柔道強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發(fā)展在我國受到各種不正確觀念的影響。第一,社會對柔道運動的認識存在嚴重的誤解。很多人認為只有身材魁梧的人才能從事柔道訓練。其實不然,柔道按照體重劃分為八個級別進行比賽,重量級是72kg以上的大級別,而最輕量級的小級別是48kg級。第二,家長擇業(yè)觀念落后,青少年對柔道運動理解錯誤。很多家長越來越傾向于把參與柔道訓練作為學生升學的砝碼,而不是真正建立于從事柔道運動。很多學生參與柔道訓練的初衷是想成為體育明星、奧運冠軍,事實上,其成功率很低、淘汰率高,并且培養(yǎng)的周期長,不少學生在艱苦的訓練中做了“逃兵”。
2.制度不健全。第一,競賽機制不健全。突出表現(xiàn)為比賽少,這是影響訓練積極性和訓練水平的首要因素。我國很多城市,至今都未設置市級青少年柔道比賽,地區(qū)柔道隊每年只能參加一次省級比賽,倘若運動員沒能及時被選招,就會被淘汰。從培養(yǎng)的長遠角度看,競賽次數(shù)少制約運動員的積極性,從而不能滿足柔道運動人才成長的需要。而保證比賽頻率,可喚起運動員對訓練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渴望掌握技術。第二,保障機制不健全。運動成績獎勵、經費投入和教練員培訓等方面,是制約青少年柔道運動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對柔道運動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保障不足,我國對柔道教練的業(yè)務培訓缺乏制度化的專項業(yè)務學習、培訓等。
3.柔道運動的特點。(1)柔道運動的技術復雜,培養(yǎng)周期長。據(jù)調查,柔道運動員從基礎訓練的培養(yǎng)到成熟需六到十年,有些甚至需要十二年。(2)柔道運動的損傷率很高。根據(jù)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調查,柔道項目運動損傷率僅次于棒球和排球,排在第三位,高達1.94%。
三、青少年柔道運動存在問題的對策
1.堅持“以教為本”,發(fā)揮文化對柔道運動的支撐作用。當前,運動員安置難的根本原因是運動員訓練占用了他們最佳的學習時間,使其文化素質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故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走“體教結合”之路。
2.青少年發(fā)育期的生理特點是承受壓力能力小、骨質柔軟,容易彎曲或變形。故要防止脊柱彎曲,避免在硬地上踏跳練習。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必須有專門的教練員為其保護與指導,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來安排合理的訓練。
3.分析力量訓練之后帶來的生理疲勞。當大腦皮層與抑制過程之間的均衡性遭到破壞時,會引起組織、器官機能失調,導致學生在訓練后出現(xiàn)頭暈、睡眠障礙等。對青少年的機體訓練,要多進行一些體質、促進智力發(fā)展的訓練,要避免過度訓練,合理安排時間,使運動員既有飽滿的狀態(tài)訓練,又有飽滿的精神學習。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體育運動學校)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