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于永正老師的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講促讀,指導無數(shù)老師找到了教學語文的根本方法。我一直致力于讓自己的課堂書聲瑯瑯,讓語文教學聲情并茂。指導學生朗讀不能僅停留在技巧方面,只讀好標點,讀好語氣,還要幫助學生身心進入情境,對他們的理解和感情推波助瀾。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表現(xiàn)在關(guān)鍵時的助推、回轉(zhuǎn)、反詰。教師簡單明了的幾句話,便能改變課堂的方向,那么,語文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能促進學生讀好、讀懂,讀出意味來?我是從錘煉自己的語言開始的。我認為詩意化的語言能有效促進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詩意的引導語言是大肆的渲染,最為鮮明的是詩歌教學。無論是古詩還是現(xiàn)代詩歌,他們都特別強調(diào)情境。詩歌是作者在感情非常強烈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很有此時此地的感覺,所以,使學生在讀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學習詩歌的關(guān)鍵。除過音樂渲染,教師的語言烘托尤為重要,尤其是在揭示背景后,激發(fā)感情高潮的時候。教學《楓橋夜泊》時,我把握作者的感情起伏這樣激讀,開始“一介書生,躊躇滿志,豈料依然夢碎難圓,這叫人怎能不愁結(jié)于心。”讀出失落的愁;“夜色蒙蒙,寒鴉難棲,燈火明滅,心頭的愁似這濃濃的夜”再讀孤單的愁;“夜已深,愁卻難遣,寒山寺的鐘聲啊,聲聲都是愁,”再讀難解的愁。
詩意的引導語言是激情的引導。教師激情感染學生去讀,點燃學生去讀。《早發(fā)白帝城》一詩,初讀解疑,引出詩的背景,再讀看圖,體會詩中景色,品讀情景交融。指導看圖時,我是這樣引導的“看看這三峽的山,你會說什么?”學生說“真是高聳入云”“青蔥翠綠”“山勢險峻”我又引導“再看這三峽的水?”學生說“清澈見底”“彎曲回轉(zhuǎn)”“倒映著碧綠的山?!边@些都是剛剛學過的詞語,學生能這么快的運用自如,源自有情促進理解。于是我順勢激讀“此時,李白乘一葉小舟,抬頭是如此的山,腳下是如此的水,難以抑制心情,不禁要做詩一首,請讀詩。”
詩意的引導語言是便于溝通的童言。教學《楊樹之歌》時,我的開場是“每個孩子都要有一棵屬于自己的樹,都要有一個樹朋友。春天又來了,你聽見樹朋友對你的召喚了么,你聽見它們快樂的歌聲了么?讀吧?!边@樣的語言帶給學生多么神往的美好,所以初讀便不自覺地帶上了感情?!叭グ桑屛覀兒蜅顦湟粯涌鞓返母璩?,和楊樹一樣樂于奉獻,和楊樹一樣茁壯成長。一起讀吧!”這樣的結(jié)語更帶給孩子無數(shù)的期望和憧憬。
詩意的引導語言是哲理般的沉思。以上的引導,在寫景、抒情的散文,詩歌中很快就能達到以情促讀的效果。針對一些故事性強、說理性強的課文,可以用哲理般的語言做承上的總結(jié)、啟下的引導?!安蝗ヌ魬?zhàn)一下怎么就知道不行呢?難道就讓害怕絆住了求知的腳步?所以孫中山說問話時的語氣怎樣讀更合適呢?”“對于無意傷害了別人卻不知自己做錯了的人,我是不理它更好呢?還是去幫助它認識問題?小灰兔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教師詩一般哲理似的語言像落盤之珠,又似燎原火星,隱隱地促進學生自己去思考琢磨該怎么讀會更好。
詩意的引導語言是對課文恰到好處的點評?!白髡叩臉?gòu)思是多么巧妙啊,來讓我們再體會一番?!薄按丝蹋瑹o論是誰,都會流下感動的淚水,誰來再讀?”“孫臏真是聰明啊,這一招看似簡單,實則有膽有識。你能通過朗讀讓我看出他的膽量和謀略嗎?”一樣是引導,但是這番順暢利落的評價不是沒有目的的。評文章,是為了和學生站在同一角度,只是這點評如重錘,如標尺響亮而鮮明。
做思想和情感共鳴的煽風點火者,做讓學生在中國語言文字里徜徉的引導者,我們非常需要去琢磨自己的語言,錘煉自己的語言,讓自己的語言如文本一樣也成為美的享受。這不僅需要我們教師會讀書,會讀文,更會去想著怎么讀好,怎么引導好。我期待有更多的老師能讓自己引導的語言詩意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北塘實驗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