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領域里發(fā)生的聲勢最為浩大的改革,當屬素質教育。圍繞實施素質教育,近年來出現過不少有益的嘗試,但常常有停留在素質教育外圍的遺憾,而且難免發(fā)生“課外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課內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情況。為了使課堂顯現生機,為了落實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與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相悖而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活動獲得身心和諧發(fā)展的現代教學觀念——“活動教學”該引入學科教學了。
筆者認為,老師把改革的目光聚焦在課堂教學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活動,促使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fā)展,是當下時代的必然選擇。
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思想被引入整個教學過程,是對現行的以知識為本位、教師為中心和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的一場革命。在活動教學的課堂上,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思維習慣、心理感受能力、意志品質、情感交流、交往能力等受到全面關注;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人際關系,營造寬松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氛圍;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原有時空,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局限于教室,學習時間按照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來確定?!耙曰顒哟侔l(fā)展”的活動教學更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其教育教學的直接任務是創(chuàng)造出學生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必須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主權、獨立性和差異性及興趣、需要,鼓勵和支持他們自行發(fā)現和獲取知識;必須是主體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體驗,大量增加學生親身操作和實踐的機會;必須是探索性學習活動——盡量避免以簡單的結論方式把知識“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千方百計設計的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探索、加工、改造和創(chuàng)造去重新發(fā)現知識。
雖然我們進行了多種活動教學課的改革試驗,但在認識上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因此,課堂教學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我們開展活動教學應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問題,應該涉及對教學本質等許多基本理論的探討和教師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問題。我們需要站在“培養(yǎng)完滿人格”的高度,把學生的學?;顒涌醋鲗W生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去尊重他們,關注他們的心靈,建立起“無威脅”的師生關系。我們應該習慣說“你愿意告訴老師嗎”“沒關系,再想一想”“我們一起來探討”……而不再是“以后想好了再回答”“你說得不對,聽聽別人的吧”之類,使我們的教育思想發(fā)生革命。我們應該明確教學中自己的那一份責任: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質疑,啟發(fā)學生提出與教材重難點密切相關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一些“離譜”的問題,也盡量肯定其 “不離譜”處,以保護孩子質疑問難的積極性。
活動教學課要保證有成效,首先要優(yōu)化師生關系,提倡“三帶”進課堂——帶微笑進課堂、帶激勵進課堂、帶競爭進課堂,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筆者認為只有優(yōu)化教學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推行素質教育”。什么是素質教育?有一種寬泛的理解,它相當于質量。素質教育即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教育,它包括德、智、體、美等許多方面;另一種是窄的理解,它指某些基本品質,如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我傾向于后者,理由是在“獨生子女”的時代,后者更有利于集中解決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上的一些突出問題,如創(chuàng)造精神、與人相容能力的培養(yǎng)等。我認為,要研究時代的要求,確定新時期學生的共性。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時代的需求和人們的認知等,找到其中的共性并不難,難的是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在統(tǒng)一培養(yǎng)目標下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所以,優(yōu)化師生關系,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教學目標涵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智力和能力、德育和智育等,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充分體現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作為師生生命發(fā)展的載體”“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素質教育實實在在”,去追求一種實實在在的高層次的教學境界,才應該是時代賦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 青海省海東市直機關幼兒園)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