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地理學科的教學,而地理作為一門人們必須了解的學科知識和很多學生應試教育的必修學科,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21世紀,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以后,高中的地理教學無論是在理念還是模式上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形成了以學生為主線的全新式地理課堂教學,并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教學實踐,這種地理互動教學模式的建立可謂使地理教學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有著重要意義,現(xiàn)從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的角度來探討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關鍵詞:地理課改;教學互動;模式探究;有效實踐
在我國以往的高中教學中,地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單向輸出”和學生“被動接受”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的,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老師對學生的想法缺乏了解,而學生迫于老師的“淫威”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彼此之間缺乏相應的雙向溝通,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地理的興趣,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當今以知識經(jīng)濟為主的時代,現(xiàn)代高中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把學習者作為能動的主導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但是,受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在當今多數(shù)高中課堂教學上,教師仍然脫離不了傳統(tǒng)的單向講和聽、問和答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難以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使學生不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環(huán)境等,時間久了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談不上在地理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當下迫切需要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加強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快速實現(xiàn)地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
二、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內(nèi)容
互動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師生之間進行生命的交往和溝通的過程,發(fā)展心理學的“雙主體”理論中提出了“教與學”同“學與教”互為內(nèi)在因素,同時教和學又構成了各自的主體關系且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單一的主體,因為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中占有“主體地位”,而教師在教學中占有“主體地位”。根據(jù)“雙主體”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互動教學模式當中,應該具體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此我們主要探究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調(diào)節(jié)師生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使人和環(huán)境以及教學統(tǒng)一之間產(chǎn)生交互影響和教學共振,達到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目的。
三、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實踐及有效性
1.營造氣氛,點燃互動激情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情緒尤其重要。教師要營造出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地理課堂氣氛。要想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實現(xiàn)人格和心靈上的平等,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每個人的才智都是不同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其次,教師要有健康良好的教學心態(tài),并保持愉悅的教學情緒,通過飽滿的熱情來引燃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2.創(chuàng)設獨特的情境,促進互動生成語言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少不了語言情境和模擬情景,在地理課堂上可以發(fā)掘多種形式的語言情境,例如,角色表演、情景模擬或現(xiàn)場展示和多媒體設備等等。角色扮演是將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人性化,根據(jù)教材的不同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角色,并用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在學習中國的南北地區(qū)時可以根據(jù)全班不同同學的南北差異進行分類,讓他們通過搜集材料、閱讀文章等來掌握南、北方的知識并通過辯論、發(fā)言或表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再如,在講“大氣的運動”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全球大氣的運動,分析在各種力的作用之下大氣的運動,并讓同學自己動手在地圖上畫出各種力的作用下風向的變化。通過不同的情景逐漸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熱情,不斷提高師生的互動。
3.引導學生有方,疏通互動渠道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教師在“教”中的主導地位來引導學生發(fā)揮其在“學”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講一篇較難以理解的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常識著手,來引入本文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也可以多讓同學引入相關地理經(jīng)驗,等等??傊?,互動教學過程中疏通師生之間的互動渠道相當重要,要通過教師的引導來使學生“動”起來。
4.合理編排小組,確?;拥轿?/p>
編排小組是一項必要的地理課堂教學手段,教師應該注意對編排小組的合理性,有針對性、有目的地編排小組,這樣可以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地理課堂中去,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要保持“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分組原則,同時要注重男女搭配和優(yōu)劣結(jié)合等。分組之后更要注意小組之間和小組內(nèi)的互動,讓學生在競爭和合作中完成地理課堂學習。同時還可以分組鼓勵學生進行校外實地實踐、調(diào)查等,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講解,評出較好的實踐小組,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
5.實現(xiàn)互動目標,完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對教學成果和學習成果進行良好測評的手段,要注意其客觀性和準確性,可采取組間評價、學生自評等多種方式結(jié)合,把促進所有學生進步作為互動目標。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要注意對不同學生的評價方式,對優(yōu)等生要加強督促,使其更進一步;對后進生要不斷鼓勵,使其不喪失學習地理的希望,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誠然,高中地理互動教學模式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課堂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創(chuàng)新,才能使其日臻完善。有效性永遠都是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最重要的也是最真實的,只有不斷提高高中地理課程互動教學的有效性,努力達到“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使整個高中地理課堂不斷“動”起來,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學質(zhì)量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盧建雄,馮文全.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偏差與糾正[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4).
[2]尚志海.從地理科學的發(fā)展趨勢看教育地理學的研究[J]. 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8(5).
[3]王曉,翟祿新,潘昌湘.淺議地理教學課堂提問:以《城市的區(qū)位因素(一)》一節(jié)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9).
[4]徐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