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教師的本職,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石,如何對待教學是當前教育界面臨的重大問題。研究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思想、主動地學習,重點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與工作(研究)方法,探討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頓悟瞬間、形成創(chuàng)新原動力”的大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從教材的正確合理使用、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課堂教學的講課方式、課堂教學的有效交流四個方面實踐了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原則;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21#8195;#8195;#8195;#8195;#8195;文獻標識碼:A#8195;#8195;#8195;#8195;#8195;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7-0022-03
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過程,其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1]現(xiàn)在由于種種原因,在考核教師時偏重教師的研究成果,至于教學是否優(yōu)秀一般不當做一回事。教師普遍承受研究成果的壓力,教學只能看作次要任務,將本職的教學工作置之度外,如缺課、調課、課前作準備或課中空談闊論,形成了一種歪風,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一、教學是教師的本職
對于一所學校,無論其性質、層次如何等,教學都是首要任務。家長將孩子送到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總期待他們學到一些核心價值、治學方法以及將來就業(yè)所需的專業(yè)知識。教師是一種社會角色,同時也是角色的承擔者,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并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
韓愈曾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本職就是用淵博的知識教育學生,用崇高的品格影響學生,用正確的價值引導學生。作為一名教師,不管學術成就有多大,社會聲譽有多高,教書育人始終是本職,三尺講臺才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舞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與工作目標。然而,功利主義日益侵蝕著教育肌體,在當今對教師考核的機制前提下,不少教師熱衷于考核體系中有項目與指標,而將教學作為“副業(yè)”,長此以往,絕非幸事。沒有師德的規(guī)正便會迷失在過度追求利益與金錢的泥潭里,教學也將成為一種形式。
二、大學教學的指導思想
學生來到大學,如何去面對教學,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學生積極地思想、主動地學習,這些都是大學教學必須探討的基本問題?!敖虝恕笔枪J的大學教學指導原則,關鍵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學-學習”關系的客觀規(guī)律,將這一原則加以落實。大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可以用圖1表示。
從圖1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學教學指導思想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大學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與理解教學主體(教師)與客體(學生)的關系、相互作用與實施效果。對于教學的理解有各種各樣,可以形象把教學比喻為銷售商品,只有有人買入時才是賣出。教學(教與學)的這種關系如同買與賣的關系。
“教-學”是兩個主體(教師與學生)的統(tǒng)一關系,教學就是要探討這一矛盾的統(tǒng)一體,就是要諧調、發(fā)展這種關系,使教與學的關系平衡發(fā)展,學生能夠獲得應有的商品價值,成為有用之才。通過教學就是要擴大教學的質和量,同時應注意“學習是學生必須親自做和為自己做的事”,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大學教學的指導思想上,首先是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這是大學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學習與積累就無法進行有效、自主的學習。要認識到大學生進入大學已經(jīng)有了一定水平的知識積累,已初步具有自主學習的知識平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沉陷于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知識積累與自主的擴充知識平臺。其次,思維、方法的訓練是大學教學的重點。大學生正處于思維、方法形成期,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工作(方法)??梢酝ㄟ^課程教學、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方式進行思維模式與工作(研究)方法的訓練。最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是大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有具有能力的人才能適應時代的變遷,立足社會,成為有用之才。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以工程教育為主線,通過各種實驗、實習、實訓、設計、研究等過程,將理論知識、思維模式、工作(研究)方法有機結合,達到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在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本過程
大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在大學四年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逐漸形成。[2]通過多年教學的研究與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本過程模式可用圖2表示。
1.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學習、做事、從事研究、進行生產(chǎn)、創(chuàng)造等活動的起點。自然界、人類社會復雜多變,充滿無限的未知,需要人類不斷去提出問題,不斷地詢問這是什么、為什么,只有這樣人類認識才有不斷進步的動力。
在大學四年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要特別注意鼓勵學生的“逆反”精神、“好奇”心理,培養(yǎng)學生要有懷疑和批判的意識,使學生在他所進行的學習活動中勇于和善于提出問題,形成提問題的習慣,鑄就提問題的能力。
2.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提出了問題,如何解決要有解決的思路和辦法,就是通過研究性的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途徑”,也稱之為解決問題的“設計”。這種“設計”是一種模擬解決問題的“紙上談兵”,要受到設計者自身知識、智能、經(jīng)驗、心理等主觀因素和自然、社會、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在研究性學習中要遵循“具體的自然、社會現(xiàn)象→抽象出問題→思維中的設計→社會現(xiàn)象的提升”這一過程,不斷循環(huán)改進。
啟發(fā)與討論式教學是進行研究學習的有效手段,設計啟發(fā)的原點,誘導學生的積極思考與討論,構成不斷循環(huán)、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能夠從具體的客觀感知事物出發(fā),應用事實、語言或者其他表達方式進行啟發(fā)、引申,誘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與積極的討論(包括自我討論和交互討論),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質的飛躍,同時在意識、情感、意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產(chǎn)生內在的變化,形成“設計”解決問題的潛能。
3.解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上述兩個過程的具體應用與升華。提出了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決不是問題的最后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需要不斷修正與完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有時需要堅強的意志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大學教育中要清楚地認識到培養(yǎng)、教會學生經(jīng)受問題解決過程的磨煉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過這個磨煉過程,學生才能體會并感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工程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就是能夠在不同的、變化的環(huán)境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產(chǎn)(工作)問題。
4.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頓悟瞬間
從量變到質變就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的到來是事物發(fā)展過程的積累、成長,也是另一新過程的起點。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就是通過知識、技能、經(jīng)驗的積累,加上主體自身的能動作用,生產(chǎn)一個個不斷上升的拐點,最終使學生成長為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
解決問題需要知識、技能、經(jīng)驗的積累和主體自身的能動作用,成功解決問題的頓悟瞬間就是一個上升的拐點。學生能否抓住并主動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頓悟瞬間,是人才培養(yǎng)教育的關注點,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體驗這一拐點的意識,并不斷強化這種意識。
5.建立自信心與新的目標
自信心是創(chuàng)新的基石。自信決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閉關自守,而是通過上述4個過程的教育培養(yǎng)形成的一種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這種人格心理特征是工程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走向成功、奉獻社會的心理保障。在大學四年的教育過程中,要通過課堂教學、實驗環(huán)節(jié)、社會實踐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形成具有自信心的良好人格心理特征。
大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閉路、持續(xù)改進的教育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可以應用于教育過程的任何環(huán)節(jié),對教育活動具有顯著的指導性與規(guī)范性。在具體實踐時,可根據(jù)實施的客觀體靈活展開,即使是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也可以加以應用。
四、課堂教學的實踐
1.教材的正確、合理使用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教師要能夠依據(jù)教材,根據(jù)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對講課內容進行編排,也就是對教材的再認識過程,并用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
現(xiàn)在存在一種現(xiàn)象,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在向學生讀教材,這樣的課堂教學有何意義?使用好教材,教師必須做到:第一,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正確認識與理解教材是做好課堂教學的前提,特別是青年教師,他們對教材的依賴性很大,如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做不好就無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第二,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與積累。上好一節(jié)課僅僅依靠一本教材是不夠的,教師要能夠挖掘相關的資料與信息,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收集、積累,形成課堂教學的資源庫,達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的效果。第三,對現(xiàn)場工程實際的了解和案例積累。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僅僅是課本到課本就無法培養(yǎng)出工程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課堂教學也需要工程背景與案例分析,教師必須首先充分掌握工程實際與豐富的案例,才能使課堂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際促進理論發(fā)展。
2.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
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與核心,就是依據(jù)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對講課內容進行編排(也就是對教材的再認識過程)并用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過程,教師要充分閱讀相關參考資料(包括教材、參考書、期刊論文、網(wǎng)絡信息等),經(jīng)過教師的歸納、分析、處理與思考,最終通過教案、講稿、課程PPT等方式反映。
3.課堂教學的講課方式
課堂教學的講課方式可歸納為“精讀、講解、闡釋”。精讀,即有選擇性地進行精讀(如重要定義);講解,就是將教材的書面語言表達轉換成與學生交互的口頭語言表達;闡釋,就是把教材的重點細化、引伸與擴展,特別對專業(yè)課,要通過“闡釋”的方式把教材的理論、思想和方法浸透到工程實際中,使學生在聽課中能感受到理論、思想和方法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這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這三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講課效果。
4.課堂教學的有效交流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是信息傳遞、接收、反饋、修正、新一輪的傳遞過程。教師要能夠有效把握與控制這一交流過程。交流的方式有多種形式,如語言、眼神、各種表情、各種肢體語言等,這些都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語言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交流,教師要能夠正確把握教學語言,能夠把教學內容用生動、活潑、簡練、有趣的口頭語言表達出來。
眼神是課堂教學交流的靈魂,讓學生感受最為深切的莫過于教師的眼睛。毫不過分地說,教師的眼睛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刻刀。在課堂上,教師的眼睛是所有學生目光的焦點。教師眼中透出的情緒,猶如交響樂團指揮手里的指揮棒,不僅能夠表達教師的意圖,更會讓學生的情緒隨著教師的眼神變化而變化。
各種表情是課堂教學交流的催化劑,教師的各種表情變化對于學生的聽課情緒發(fā)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對加深課程的理解有著獨特的作用與效果。
肢體語言是課堂教學交流的重要方式,表達無聲勝有聲的特殊效果。教師良好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準確傳達教學內容,還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同類型的課程,其交流方式是有所不同,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開展積極的教學方法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思考
教師的天職是教學,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石。做好教學要舍得花時間、精力去奉獻,不為社會的浮燥而浮躁,不為別人的聒躁而聒躁。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本作業(yè),靜下心來與每個學生討論,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guī)律,靜下心來反思自身的教學。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寫作”,要記錄自身教學的一言一行,記錄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點滴變化,記錄透過現(xiàn)象的理性思考。通過細細品味教學中與學生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成熟。
參考文獻:
[1]郝永梅,邢志祥,歐紅香,等.基于大工程觀的高等工程卓越教育思考[J].常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4(6).
[2]邵輝,龔方紅,徐萍,等.工程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培養(yǎng)活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0,(9).
(責任編輯: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