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鏈霉菌或小單孢菌培養(yǎng)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類水溶性較強的堿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鏈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桿菌作用范圍大,強而持久,且還具有較長的抗菌后效作用(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從抗菌作用的特點看,氨基糖苷類是一類較優(yōu)良的抗生素,然而,該類藥物的治療濃度范圍窄,不良反應較常見,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這是限制它在臨床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氨基糖苷類;臨床用藥
Aminoglycoside in clinical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Xu ShengTian ZongpingHu Xing
Abstract: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minoglycosides) culture by Streptomyces or small single spore bacterium or extracted with natural products as a raw material of preparing semisynthetic and type of water soluble strong alkaline antibiotics. Mainly includes: streptomycin, neomycin, gentamycin, toxins, tobramycin and amikacin, nai telmisartan magnitude.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on gram-negative bacillus scope is big, strong and durable, and also has a longer antibacterial aftereffect (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Look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aminoglycoside is a class of antibiotics were better, however, the drug treatment of narrow concentration range, adverse reaction is common, some of which are irreversible toxicity, which is a major cause of limiting it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Key words:Aminoglycoside. Clinical medicine
【中圖分類號】R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3-0039-02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鏈霉菌或小單孢菌培養(yǎng)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類水溶性較強的堿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鏈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桿菌作用范圍大,強而持久,且還具有較長的抗菌后效作用(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從抗菌作用的特點看,氨基糖苷類是一類較優(yōu)良的抗生素,然而,該類藥物的治療濃度范圍窄,不良反應較常見,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這是限制它在臨床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1不良反應及臨床表現
1.1腎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腎的毒性主要損害近曲腎小管上皮細胞,一般不影響腎小球,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紅細胞尿等,而尿量不減少,嚴重者致氮質血癥,腎功能減退,藥物腎小管的損害程度與劑量大小、療效長短成正比,尿液變化一般在用藥后3~6天發(fā)生,大多數為可逆性,停藥后可逐漸恢復,應注意及時停藥。
1.2耳毒性: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耳毒性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①前庭功能失調,多見于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妥布霉素,用藥后其發(fā)生率依次為:卡那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妥布霉素。②耳蝸神經損害,多見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慶大霉素等,用藥后其發(fā)生率依次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慶大霉素>妥布霉素。但這兩類癥狀并非絕對,有可能兩者兼有。這些“亞臨床性耳聾”反應的發(fā)生率約為10%-20%。但近年來奈替米星進入臨床,實驗證明耳毒性較小。同時不少醫(yī)院采用了血藥濃度的監(jiān)測,個體化給藥。耳毒性發(fā)生率逐漸下降。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耳蝸損害的先兆表現在耳飽滿感、頭暈、耳鳴等,也有無預兆。高頻聽力先有減退、繼以耳聾,大多不可逆。耳前庭損害的表現為眩暈、頭痛、急劇動作時可發(fā)生惡心、嘔吐,嚴重者可致平衡失調,步態(tài)不穩(wěn)等。
1.3神經肌肉阻斷作用:
氨基糖苷類藥物有類似箭毒樣作用,阻滯神經肌肉傳導,表現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壓下降,有引起呼吸驟停、突然死亡的危險,特別對于腎功能不全。血鈣低下或原患有重癥肌無力者。毒性大小與用藥劑量有關,如鏈霉素大于2mg·kg-1時,即可發(fā)生神經毒性反應,表現為持續(xù)驚厥,有時很難與腦膜炎驚厥相區(qū)別,氨基糖苷類與肌肉松馳藥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應,此類藥物不宜靜脈推注。氨基糖苷類對神經肌肉阻斷作用:新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慶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1.4造血系統(tǒng)毒性反應:
鏈霉素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癥,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1.5過敏性反應。
臨床表現主要為:過敏性休克,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致死。
2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項
2.1氨基糖苷類的腎臟毒性:
腎毒性的強弱次序為: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慶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鏈霉素,隨著用藥劑量增加,積聚逐漸增加,而排泄卻緩慢,應用10天以上易發(fā)生腎毒性。故應用該藥時應注意限速、限量,注意監(jiān)測腎臟功能和血藥濃度,如有明顯變化則應及時停藥。
2.2氨基糖苷類的耳毒性
2.2.1耳毒性與藥物的療程、劑量和用法有關:
總劑量大,療程較長,使用方法不合理易引起耳毒性。一般情況療程不超過7-10天為宜,如病情需要延長療程應定期作電測聽及前庭功能試驗。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一天劑量一次給藥比傳統(tǒng)的一日二次給藥療效高,毒性低。
2.2.2耳毒性與患者的腎功能有關:
腎功能減退患者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易發(fā)生耳毒性。但腎功能減退患者氨基糖苷抗生素并非禁用。使用時首次劑量(即負荷量)可以按原劑給予,以盡快達到體內的有效濃度。隨后給藥必須根據腎功能的損害程度調整劑量,有條件時進行血藥濃度測定,給予個體化治療。
2.2.3耳毒性與年齡的關系: 胎兒、嬰兒的腎和耳蝸未完全成熟,對該藥的敏感性高、老年人腎細胞進行性萎縮,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藥物的排泄減慢,所以,妊娠婦女、嬰幼兒應避免使用。老年人使用時注意觀察及監(jiān)測是必要的。
2.2.4耳毒性與家族遺傳的關系: 據報道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家族致聾性。因此臨床使用時醫(yī)師應仔細詢問該藥中毒家族史。
2.2.5耳毒性與聯(lián)合用藥的關系
(1)兩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不宜同時應用或前后連續(xù)局部或全身應用。否則可增加耳毒性,
甚至停藥后仍繼續(xù)進展至耳聾,往往呈永久性。
(2)不宜與其他耳毒性藥物(如萬古霉素,紅霉素及阿司匹林)及強利尿劑速尿(呋喃苯胺酸)、利尿酸(依他尼酸)合用,可加強耳毒性,不應合用。
(3)不宜與抗癌藥卡鉑、順鉑合用 卡鉑、順鉑有耳毒性應避免合用。
(4)與堿性藥物合用 堿性藥物能增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但耳毒性亦增加,需注意。
(5)與乘暈寧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異丙嗪等抗眩暈藥合用,耳毒性癥狀不易察覺,使用時注意。
2.2.6氨基糖苷類耳毒性的藥物治療作用:
該類藥物耳毒性早期發(fā)現,及時停藥,尚可用藥物治療能及早恢復聽力和阻止耳毒性繼續(xù)發(fā)展。常用B族維生素B12、維生素A、D或軟骨素,三磷酸腺苷(ATP)。中藥骨碎補15g,每日1~2劑,水煎服,蒼術每日3g口服,中成藥“補腎聰耳片”,能較為滿意地治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所致的耳毒性。急性中毒,必須排毒,靜脈輸液以促進藥物排泄,以達到減毒。
2.3氨基糖苷類神經肌肉阻滯
2.3.1本類藥物與肌肉松馳藥合用可加強神經肌肉阻滯而有一定的危險性。
2.3.2抗膽堿酯酶藥(新斯的明等)可以拮抗某些氨基糖苷類的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用于該類藥物所致的重癥肌無力或呼吸麻痹的急救。
2.4氨基糖苷類的過敏性反應:
由于臨床尚無統(tǒng)一的皮試方法,臨床醫(yī)師應對既往有些類藥物過敏史,過敏體質患者改用其它抗生素,使用此類藥物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反應情況,備好急救藥品與搶救設備。
3結語
由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毒性作用限制其發(fā)揮臨床廣泛的治療作用,故應積極推求其合理應用并及時監(jiān)測,以力求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謝惠民. 合理用藥[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499
[2]丁潔衛(wèi),阮調英.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過敏反應65例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03.18(1):12
[3]周基華.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在兒科的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J].兒科藥學雜志,2002, 8(2):8
[4]俞淑靜.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耳毒性的防治[J]. 2002(1):14
[5]趙香蘭.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在兒科領域中的應用問題[J]. 兒科藥學,2002,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