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腦震蕩患者心理障礙的分析及實行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接受診治的腦震蕩患者120例,比較兩組不同護理方式的患者的SAS及SDS。 結果:在SAS及SDS評分上,腦震蕩患者明顯高于健康組,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行護理干預之后,患者頭暈及頭痛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結論:腦震蕩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通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減輕患者的頭暈頭痛癥狀,效果顯著,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震蕩;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51-02
腦震蕩一般被定義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暫時性功能障礙,通常是在患者頭部遭受輕度暴力打擊之后出現(xiàn)短暫性意識喪失,患者清醒之后容易忘記最近的事,自身神經系統(tǒng)病理解剖沒有明顯變化,沒有受到器質性損害[1]。腦震蕩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1 當外傷作用在患者的頭部后,患者出現(xiàn)意識障礙,神志不清[2];2 患者在自身意識恢復之后依然無法向其受傷時發(fā)生的事,患者腦震蕩越嚴重,昏迷時間越長,忘記的事也越明顯;3 患者無陽體征發(fā)現(xiàn);4 時常伴有頭昏,惡心,頭疼,嘔吐之類的癥狀。為觀察腦震蕩患者心理障礙的分析及實行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對我院救治的腦震蕩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實行護理干預,現(xiàn)今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接受診治的腦震蕩患者12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55例,患者的年齡在9至67歲,平均年齡為44.2歲。全部患者中出現(xiàn)50例暴力打擊傷患者,46例交通事故損傷患者,11例跌傷患者及13例墜落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 確診為閉合性顱腦損傷病史;2 患者受傷之后醫(yī)師昏迷,遺忘近事;3 沒有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4 CT掃描頭顱顯示陰性;5 患者腰穿測壓顯示正常;6 患者腦電圖檢查顯示正常;7 感覺頭痛,頭暈。兩組患者在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1.2 治療方法:通過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比較腦震蕩患者與健康人的情況,同時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抽樣方式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60例,患者采用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60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
2 結果
3 結論
腦震蕩患者在病情恢復期會出現(xiàn)頭攤,頭暈,惡心,耳鳴及嘔吐之類的癥狀,這些癥狀會在數(shù)周之內消失。對腦震蕩患者需要對癥治療,當患者感覺頭痛嚴重時,可以選擇臥床休息,避免外界的刺激,同時服用止痛藥。對患者出現(xiàn)的煩躁,失眠癥狀可以服用安定及利眠寧之類的藥物。同時還可以服用改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為了有效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可以對患者實行護理干預。
3.1 心理干預:由于腦震蕩患者大多為交通事故,跌落傷及墜落傷,患者的心理會表現(xiàn)出恐懼不安或懊惱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帶來一定的影響。為了消除這一隱患,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傾聽患者的心聲,了解患者發(fā)生的事故[3],安慰患者的心靈,要幫助患者將心中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通過語言及肢體交流給患者足夠的尊重,讓患者感受到溫馨感,增加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感及信任感,更好地使患者配合治療。
3.2 身體護理:由于腦震蕩患者大多會出現(xiàn)頭痛,頭昏及身體發(fā)麻之類的癥狀,所以患者身體會相對虛弱些,護理人員應該在生活上對患者多多照顧,為患者安排合理的休息時間,邀請患者參加一些利于身心的活動,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4],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加快病情的改善。
3.3 抑郁護理:一些患者由于精神萎靡,對生活缺乏興趣,沒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因而一直處于抑郁中,護理人員對這些患者應該更加用心,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通熟易懂的語言及肢體交流,真心與患者做朋友,安慰鼓勵患者。
由此可見,腦震蕩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通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減輕患者的頭暈頭痛癥狀,效果顯著,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金華,吳文源,張明圓.中國正常人SCL一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12(5):260—262.
[2]陳文,鮑文公.顱腦損傷后綜合癥與非顱腦損傷患者的心理學測評和對比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6(3):163-165.
[3]劉明鐸.實用顱腦損傷學[M].北京:北京軍醫(yī)出版社,2010,12(9):12-14.
[4]駱艷麗,吳聞源,李世亭,等.腦外傷后患者的心理衛(wèi)生的調查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1,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