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位朋友接到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原來是家里五歲大的大女兒,在學校里出手打了小男生。雖說追究起理由,是因為小女生求好心切,看隔壁座位的小男生做事情做不好又不肯好好學,憤而出手。然而,打人就是不對,更別說生氣了就出手打人更是很不好的壞習慣。
原本以為只是一時失控,沒想到大女兒越來越常發(fā)脾氣或動手打人,有一次竟然出手打了媽媽,起因是媽媽要喂她吃藥,她不想吃,結(jié)果揮手擺脫媽媽時打了媽媽一下。好在朋友并沒有馬上斥責大女兒,只是趁某個晚上的讀書時間,念了去圖書館借回來的《我好生氣》給大女兒聽。朋友的大女兒聽完之后,竟然在她臉頰上親了一下,對朋友說了聲“對不起”,似乎知道自己不該沒耐性,不該動手打媽媽,只因為事情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氣、就動手。后來朋友大女兒沒耐性而訴諸暴力的情況便停止了!
童書是今天父母用來讓孩子認識社會世界的重要媒介,其中有一派的童書,專門用來協(xié)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透過書籍建構(gòu)的情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成因,以及該如何接納、處理、化解、宣泄不好的情緒。
Cornelia Maude Spelman的《我好生氣》就是其中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作者使用孩子能懂的具體描摹,讓孩子懂得生氣中的自己的樣子,知道生氣并不可恥,感受并接納生氣的自己,最后以正確的方法化解、排除怒氣。
Agnes Laroche也是引導孩子理解與解決負面情緒的高手,在《尼可丹姆的一天》與《因為就是這樣》兩本書里,Agnes借尼可丹姆的生活,講述了孩子在碰到某些自己無能為力或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形時,會產(chǎn)生的反應。
在《尼可丹姆的一天》中,每一次尼可丹姆碰到無能為力的情形時,像是上學途中被人潮推擠,在校門口碰到要尼可丹姆交出彈珠的惡霸同學,想好好吃個點心卻被莽撞的同學撞到地上不能吃,忘記帶課本只好被老師訓話,想送花給心儀的女孩卻害羞膽怯等,尼可丹姆就幻想自己能夠變成又強壯又高大的人,輕松解決了當下的困境。然而這只是在幻想中克服了生活中的挫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一再選擇逃避。
在《因為就是這樣》一書里,尼可丹姆則是因為懶得響應父母的問題,像是父母問妮可丹姆“為什么你不把高麗菜心吃掉?”“為什么我叫你的時候你不回答?”“為什么到處都是水???”以“因為就是這樣”的千篇一律跳針方式應付父母。因為這樣的回答很方便,很好用,尼可丹姆逐漸喜歡上“因為就是這樣”這句話,卻開始逃避父母的問題與關(guān)心,直到爸媽也開始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才讓他感覺到其中的痛楚與不尊重,才開始反省自己的作為。
尼可丹姆的害羞或不知如何處理內(nèi)心的情緒,于是順從內(nèi)心的直覺感受響應外在環(huán)境,結(jié)果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惡化的困境,常常也是我們大人的困境。讀著《我好生氣》《尼可丹姆的一天》《因為就是這樣》時,或許大人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想一想,該如何處理內(nèi)在的沖突或挫折情緒?
雖然孩子們看起來天真無邪,總是充滿歡樂,卻也有自己的愁苦,例如眼看著父母激烈爭吵,自己呆立在一旁,無能為力(《你還愛我嗎?》)。因為年紀還小,難以使用具體的語言描摹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只知道很不舒服,甚至放任自己的身體被負面情緒駕馭,做出不好的舉動。當父母在面對孩子以暴力或脫序舉動宣泄負面情緒時,不要強行以高壓權(quán)威強制的手段處理,最好先跟孩子談一談,陪孩子一起找出負面情緒的根源,讓孩子知道,生活不可能“只要快樂,不要哭泣”,總是會碰到讓人難受的負面情緒充斥身體的時候,接著再導入一些協(xié)助排除負面情緒的方法。
《我把壞心情趕走了》,則是幫助孩子知道,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能會出現(xiàn)“頭昏腦脹,雙腳像是陷在泥巴里動彈不了”的情況。這個時候,自己怎樣能夠化解排除壞心情?作者Maud Roegiers以優(yōu)美輕柔的圖畫和文字建議孩子,不妨“和好朋友見面,學習新事物,享受媽媽的擁抱與關(guān)懷,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或者讓自己難過一會兒,傾聽夢里的聲音?!比缓?,“好好思考,想一想看怎么把心里的秘密告訴別人?”“好好彌補我的錯,慢慢地學習去愛人……”
好好地感受負面情緒,認識它、面對它、解決它,就能在再次撞見時好好處理并放下它,不受其控制而做出傷人傷己的舉動!